top of page

讀者投稿

【系統性治療對個人經驗的整合】

作者:奇樹



攝影: 阿執司

在心理健康領域中,對家庭治療的誤解屢見不鮮。其中有普遍的批評聲音認為,家庭治療過分強調關係模式,而忽視了個體經驗的重要性。這其實是一個迷思:儘管家庭治療確實著重於互動模式的分析,但這絕非意味著個人經驗被忽略或貶低。

 

相反,家庭治療的核心在於深入剖析每個成員如何在關係網中感知、詮釋並回應彼此的情感和行為。在失效的家庭環境中,各人都有機會累積不同形式的創傷。而家庭治療師深諳到,個人的康復往往需要整個系統的支持和參與。因此,家庭治療的目標在於營造一個有利的環境,促進個人治療過程,減少受到家庭結構的阻礙或干擾。

 

心理治療的關鍵是「求變」,但身陷痛苦的求助者,多數認為要改變的是別人而非自己。治療師需要拿捏平衡,如何在理解對方觀點的同時,不至於鞏固既有的思維模式。有效的家庭治療,能夠在同理個人經驗的基礎上,巧妙引導家庭成員重新審視其長期持有的信念和假設。臨床所見,其實家庭裡甚少只有一個「受害者」,治療師若然要附和任何⼀方,都容易跌入顧此失彼的圈套;這樣看來,系統性思維有更多資源去應付這種場面。治療師會認可到,你們作為一個家庭單位的哀傷,又要適時提出挑戰你們彼此折磨不肯放過大家的模式。這種介入需要高度的技巧和敏感度,以確保不會造成二次傷害,同時開創改變的可能性。

 

在實際治療過程中,家庭治療師的工作範疇往往超越了直接的家庭系統。他們經常需要與教育機構、社區組織,乃至社會服務機構合作,以全面了解和處理家庭面臨的挑戰。很多情況下,家庭內部的互動模式常常是對外部壓力和挑戰的適應反應,而非問題的根源。更廣泛的背景因素,可以包括經濟壓力、社群文化、結構性不公平等等。舉例說,雙親礙於工作而無力處理孩子的學業,學校的配套便顯得尤加重要。這做法並不等於將責任外判,要是家長能加強跟校方的協作,那麼孩子對權威和規矩的適應度亦會有好處。

 

家庭治療的終極目標在於為家庭充權,在現有條件的限制下,有效應對各種挑戰。個人的心理健康與其所處的家庭和社會環境密不可分。系統性的治療方法,能夠更有效地理解複雜的家庭問題,實現真正的成長和改變。

Recent Posts

See All

Comments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on No. 4 Pottinger Street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for general informational purposes only. All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provided in good faith. However, we make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of any kind, express or implied, regarding the accuracy, adequacy, validity, reliability, availability or completeness of any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or our mobile application].
Copyright © 2021 Asian Academy of Family Therapy.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