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都是要脫胎換骨的】
作者:程寅
(原文轉載自「家之源 」的「讀書分享」)

攝影: 阿執司
來跟維榕學習家庭治療已4年。其實之前也讀過些她的專欄,彼時並不覺得與其他生活情感專欄兩樣。可泡在她督導裡的第18個月,當我再翻開《孩子不離家》時,突然發現,一個個小故事仿若她的家庭治療秘籍圖譜。當時我興奮不已,以為自己有了新的眼光,後來還接了專欄編輯的活,美滋滋的想邊做文字整理邊學習。可到了2024年,課上或督導時每每仍被她說「你看不到」,又惱又喪又不甘心,有時竟發覺自己連話都不會說了。維榕說:「學家庭治療是要脫胎換骨的。跟著學習的頭一兩年最興奮,覺得自己學到了;三四年開始能看到,覺得自己怎麼做都不對,最難;再往後真的學到一層,就會發現想再深一層,更難!」我暗自記著,斷章取義地安慰自己:第四年最難!如今,第四年的學習結束,跟同學們喝茶聊天時又講到維榕寫在《婚癌》裡的故事,不禁淚光閃爍。
待回到家,抹著淚再重讀,全不見什麼秘籍圖譜,只有流淌的生命與不著痕跡的深情。
「Papp 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人,成長於Utah的摩門文化,是個典型的活在馬背上的cow girl。她說:“我父母教育不多,但是不斷提醒眾多子女要出人頭地。尤其是母親,老說要把事情做到最好!”
把事情做到最好!成為她的金句。到紐約後,第一個志願是打入舞台,但是紐約舞台的競爭太大,她很快就發覺自己並非做演員的材料,想轉去讀社工,大學卻嫌她不夠資歷,不肯收她,最後 Murray Bowen 收她為徒,她才找到入行的門路。
她說:“從五光十色的舞台走入呆板的社會工作,你可以想像我有多不習慣!好在家庭也像一個舞台,家庭治療對我來說是最合宜的出路。”
其實 Papp 自己的經歷也很戲劇化,她的前夫是紐約有名的劇作家,現在仍留有以他為名的
Papp Theatre ,他們的離婚也是當時一大新聞。Papp 說:“我都接受了,但是孩子對父母婚姻失敗的創傷,始終沒有痊癒!”
多年後,她的大兒子自殺,她說:“當時握著兒子的手,看著他一步步走向死亡,那種完全的絕望,讓我寧願變得無情,也不想再去經歷!我最恨別人教我怎樣去哀悼!”
我並非不知道她這份悲哀的過去,但是聽她自己說出來,仍然令我萬分震驚。
我問她:“那麼你父母對你的影響,有影響你對你的下一代嗎?”
她苦笑:“我和我的女兒,在我離婚後關係就一直不好。為了讓她把事情做到最好,我總是不停糾正她的方式。經過多年的矛盾和衝突,我才明白,我必須接受她自己的選擇,現在,我們母女才變得親密!”
怪不得她是這樣優秀的治療師,她是以自己的身經百戰,去了解人生的無奈、無常和無助,但是並不等於不能積極面對。我等著明年回去紐約看她的舞台劇!
這夏天所接觸的都是過了九十歲的人,他們對生命的執著,對一分一秒的投入,在身體衰退的威迫下,仍然活得豐富,讓我這不知老之將至的人,十分感激。人活到一百歲,也只有三萬六千五百天,每一天都同樣重要。九十後,原來還有明天!」
摘自《家庭舞蹈9 婚癌》中的《九十後》,經作者授權後使用
這篇《九十後》前後近10篇文章,維榕都在寫她與年事已高的老師、故交、學生的相見與離別。這篇寫Peggy Papp,一位她滿心欽佩亦師亦友的女性同道。文章前一半都在寫兩人的相識與Papp對家庭治療的偉大貢獻,可讀到後一半卻更覺得動人。Papp說有編劇要將她的生平改編成舞台劇,「也不知道她們會怎樣寫我的故事,如果要我寫,我就會從我的父母說起!」然後維榕從她的父母說起,寫下了圖上這幾段文字。寥寥幾百字,描摹出一個現代女性大開大合的人生,和編織她一生的家庭之網。父母的形塑,與前夫的情緣,與子女的傷慟與修復,這樣戲劇化的經歷讓她優秀的家庭治療工作和她在家庭治療領域的革命性工作 -- 引入女性主義,挑戰各派男性宗師,發起從女性角度看家庭問題的「women's project」,顯得合情合理。而且,看到一代偉大的家庭治療師,自己也經歷了婚姻的失敗、親子關係的艱難,也會感到脆弱無力但不被打敗,真是對焦慮中的眾生莫大的安慰與鼓舞。
Papp的一生也在不斷經歷脫胎換骨吧?每一次痛徹心扉之後的不被打敗,都走過蜿蜒曲折的路才柳暗花明吧?有沒有可能,並不只有學習家庭治療需要脫胎換骨,而是成長都需要脫胎換骨?在新的處境下,需得脫掉慣常的思維和視角、習慣和做法,才能開啓新的視野和新的可能,最終找到新的出路和應對方式,並保持下去成為新的常態。這就是所謂脫胎換骨吧?維榕的一生也經歷過不止一次的脫胎換骨吧?她的專欄,記錄了她人生各個時段的所見、所思和所行。既是她的分享,也是她的邀請,邀請我們從她的視角看人間百態。
維榕的文字那麼簡練,彷彿作者隱身成為透明的鏡頭,只在迅速捕捉眼前人鮮活的影像。她的描摹與文字鋪陳裡,我似乎讀到一種愛意。這種愛意,不是誇張濃烈的浪漫表達,而是對眼前人的充分尊重與深刻理解,滲透在每個細節裡,含蓄著某種傳統而含蓄的東方美學。我問自己,來跟她學家庭治療,到底在學什麼?怎樣的看見才是系統的所見?此刻我仍無法清晰回答。但我越來越喜歡借她的眼睛看家庭,看世界,看我此前不能看到、或不敢看到的細膩與開闊。
2025年,願我們都能練就一雙洞穿人性的慧眼。撥雲見日,有滋有味。
【作者簡介】程寅,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中國心理學會註冊心理師,亞洲家庭治療學會會員
Comentá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