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對孩子將來的想像】
作者:石牆樹

攝影: 阿執司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很多父母認為理所當然的願望。到了近二十年,父母希望孩子有好的學業成績及找到好工作,又被看成是孩子壓力的來源之一。再加上近年有越來越多關於親職的工具書,彷彿真的要讀滿書,「考到牌」才能夠做父母,沒做到就會被人指責。長輩、親戚、學校、同事、鄰居,甚至是路人甲乙丙也可在網上說某人是否稱職的父母。對於喜歡吸收知識的人來說,更多的資訊令他們對親職工作更有把握。但有些人就覺得太多的資訊令他們更感迷惘。做父母是要對孩子有要求、有期望,還是要無為而治,變了個令很多父母手足無措的問題,好像怎樣做都有人說不對,有時難免感到氣餒沮喪。
令事情更複雜的,還有近年各界越來越關注的發展障礙,自閉症、專注力不足多動症、發展遲緩、特殊學習困難(如讀寫障礙)等等,令父母覺得照顧孩子一定要跟隨專家意見,一定要為孩子安排密密麻麻的治療和訓練,令孩子起碼追上平均線。與孩子一起學習、操練,變成了父母最重要的任務,自己做不了、不想做也要努力賺錢,將伴讀伴練工作外判。
我在工作上接觸到不同的家庭,家庭裡的孩子有些品學兼優,父母引以為榮;也有些孩子已是成年人,因身心障礙及長期病患而要走跟他人不一樣的道路。因為我的小女兒有嚴重智力及肢體障礙和腦癇症,生活各方面都要他人協助,終生都要有人照顧才能生存和生活。我與其他嚴重智障人士的家人較多溝通,在這個小社群內,很多家長都覺得要想像孩子的將來是一件相當艱難而痛苦的事,尤其要想像自己不能再陪在孩子身邊照顧孩子的生活,更是萬分煎熬。所以,不少嚴重受障人士父母的心願是「孩子比我們先走」。社會上支援受障人士及照顧者的資源貧乏,令照顧者時常活在擔憂裡,只能想像質素被詬病的院舍住宿生活,再不就是與孩子共赴黃泉。
這樣說來,小女兒的出現,是一個讓我開闊想像的契機。我拒絕接受女兒的將來就只有在院舍裡的「四等生活」(等吃、等拉、等睡、等死),這也代表我會積極想像及爭取其他可能性。
家庭照顧者說的故事聽多了,我在閱讀和工作上也傾向聚焦於父母成長。雖說我和小女兒的經歷給了我一個焦點和機會,但我也有個非受障的大兒子。兩個截然不同的孩子,讓我對家庭關係及親職有更多的思考。碰巧在工作上又會接觸到一般青少年的父母,於是在我的認知中,父母對孩子的將來是會有各種各樣的想像。近期讓我較驚訝的,反而是不想像孩子將來的父母。有些孩子有發展障礙,不肯上學,待在家中,父母拿孩子沒辦法。學校安排網課,希望為孩子提供學習機會,父母不置可否,說要讓讀高小的兒子決定。那他要建立學業以外的生活技能嗎?父母也好像沒有想法,彷彿孩子隨著年齡增長,忽然就會知道怎樣生活,甚或覺得會有其他人能維持孩子現有的生活質素。常說受障孩子父母傾向過份保護孩子,阻礙孩子的自我發展;又對未來過份擔心,長年感到焦慮,心神被困在黯淡的未來,未能與配偶及孩子活在當下。原來另一極端,也是令人著急的。要說父母做得對或不對,就是以個人價值觀去評價他人。那有客觀的親職標凖嗎?好像也沒有。一家人覺得沒問題、可接受,我作為外人又憑甚麼去批評?
親職這回事,難在沒有說明書及清晰指引,每個家庭的處境不同,每個家庭成員也各有特色。
一定要有實證支持地做父母,也真的有《親職手冊》(Handbook of Parenting,edited by Marc Bornstein) 供參考,該書分五冊,共3,404頁。你可能會問,讀完全五冊就能做好父母嗎?大家可查閱該書目錄再決定。
與其要批判家長的每一個決定,不如祈求每位父母都有空間去發展出強大穩定的內核及智慧,讓他們能享受孩子成長帶來的喜樂,也可堅強面對孩子成長帶來的挑戰。父母能用自己的信念與能力,創造一個孩子可健康成長及舒適生活的世界。也能力排眾議,對孩子的將來有承擔,也是一件令人敬佩的事。
Commentai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