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讀者投稿

【媽媽的一宮課題(上)】

作者:梁雅穎 臨床心理學家


攝影: 阿執司

在治療室中出現的母親,不論是因孩子的問題,還是自身的情緒困擾而來,終會停泊在一問題上:「當了媽媽之後,丟失了自己」。打扮、口味、朋友、嗜好......都因為孩子通通放一邊。孩子成了生命的中心,「母親」的角色放得很大,而「自己」卻縮小再縮小。台灣鄧惠文醫生甚至形容這 個現象為「被『母親』的原型(Archetype) 備註1 附身了」備註2。 


占星學中,黃道十二宮的一宮代表「自我」,而怎樣看「母親」則反映在個人的月亮星座,同時也代表自己的情感需要。如果月亮的需要不被滿足,就會不時浮現,搶去關注。當媽媽因為滿足「母親」的角色,而放下「我」,就彷似月亮的需要遮蔽了一宮


為甚麼母親們的「我」會不見了,大抵是有其他東西比我更重要,更值得我關注吧。這在孩子年幼時也無可厚非,但隨孩子成長獨立,媽媽的關注付出又可否收回來?收不回來有甚麼問題?除了母親的自身的損耗,孩子也會與母親界線不清,情緒拉扯,上演各式各樣的問題:如孩子的成績變成母親的功績,所以母親比孩子更緊張他的事,甚至替孩子處理,孩子便難以成長;母親過份給予,孩子也會想盡辦法回報,造成情緒糾纏,或在自己和母親的意願中掙扎。


要讓孩子的事變成孩子的事,騰出空間讓孩子的「我」成長,媽媽要逐漸減低自己的主動性及對孩子的關注度。對某些媽媽而言,實在非常困難,你叫她放下家事去喝個茶嗎?「姑娘,我也想,但真的走不開,家中要做的事多得很。」然而,真的走不開,還是不走開?

社會習慣歌頌母愛無私,彷彿母親把家人,尤其孩子看得比自己重要是件最正常不過的事。但在這母親角色的要求下,或許遮蓋了自我價值不足的現象。這些媽媽早年大多需要照顧家人、負責家務、補貼家用。慢慢地,「我」的價值就建立在付出之中,只有在付出之中才感受自己是重要的。又或者,太習慣將身邊人的需要放得比自己的高,而忽略自己是重要的、值得被照顧的。結婚前為父母弟妹付出,婚後,孩子就正正是最合理的付出對象。


要改善,母親就要重新審視和確立自我價值。若果成長過程中,我們學到需要付出、得到成績才獲得肯定,成長後的我們又可不可以修整這個視野?可不可以學會肯定自己、自愛自重,欣賞自己的付出,照顧自己的需要?這些修整,我稱為「一宮課題」。見過月亮在一宮的朋友,追求一宮的同時又兼顧月亮需要。即使當了媽媽,也能尊重自己的需要和想法。內在充盈,能肯定自己的價值,也就不太在乎別人的看法,自在灑脫。


一宮的自我,聽起來跟強調無私奉獻的母愛的原型衝突。然而真的衝突嗎?當我們照顧好自己的需要,所給予的不才是真正無私?內在不缺乏,付出的就不求回報。若果內在匱乏,給予的奉獻可能會埋藏着依賴、控制、投射。而且,一宮穩健,則較易意識到其他人是另一個個體、孩子有自己的生命軌跡,更易接受孩子與自己期望的分別,從容面對孩子的各種狀況。當孩子不受母親的情緒需要牽掛,就可以無顧慮地發展自我(一宮)。所以,母親如能照顧月亮的陰晴圓缺,盛載起伏的情緒,母子各自的一宮也能好好發展。


常說孩子是面鏡,反映家中的問題。或者,孩子這面鏡也會把父母那些未處理的議題統統反映出來。生育,也許就是從十二宮(象徵無我、融合)走向一宮的歷程。


1 原型 (Archetype) 的概念由心理學家榮格 (Carl Jung) 提出,指存在人類的集體潛意識的一些基本的人類形象,如英雄、智者、戰神等。


2 鄧醫生的形容出自在她作客2024年11月12日「唐揚雞酒屋」播客第372集 的內容。

特別鳴謝蔣念衡先生就文章占星內容給予專業意見。

 


 
 
 

Recent Posts

See All

Comments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on No. 4 Pottinger Street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for general informational purposes only. All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provided in good faith. However, we make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of any kind, express or implied, regarding the accuracy, adequacy, validity, reliability, availability or completeness of any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or our mobile application].
Copyright © 2021 Asian Academy of Family Therapy.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