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讀者投稿

談「玩」的重要

作者:陳素容

(原文轉載自「家之源」的「讀書分享」)


攝影: 阿執司

本就充滿各種不確定的人生,面對AI時代的到來更是加重了這份不確定性。你是擔憂自己未來會被拋棄而焦慮不安,還是覺得未知的未來會很有趣而滿心期待?看到維榕老師文章題目上的「玩」字時,馬上想起許冠傑一首粵語歌的歌詞:「我想攀登火山執塊石頭用來煎蛋,其實開心好簡單,最緊要好玩。」如果能懂得「玩」起來,是不是更有能力去接受和面對?

 

其實,每個行業,都缺乏懂玩的人。這裡指的不是工作緊張之餘放鬆一陣的作樂,而是切實地把「玩」的哲理融入工作及生活的藝術中去。

 

家庭治療大師 Whitaker 就是著名會玩的人,他作治療時,天南地北地與病人天馬行空,在很短時間內,往往就使本來十分沮喪的一家人,高高興興地繼續接受生活的挑戰。

 

我的老師 Minuchin 也是個老頑童:七十多歲的人,每次見我找到什麼玩意,例如一隻照人時哈哈哈大笑的鏡子、一個反轉過來會變成青蛙的布造王子,他都搶著要玩,玩得「嚴肅」。

 

這二人都是充滿著生命活力的開山祖師,他們無窮的創作力,與他們對生命的好奇、與他們的好玩,是息息相關的。

 

有一回我覺得心灰意冷,寫了一篇小說自娛:一個打算自殺的人,徘徊在樓頂跳與不跳之間,卻想起很多好玩之事。一壺好茶、一隻唱歌的小鳥、一跤跌在雪堆中、一頭被強風吹走的假髮,形形色色,生活中意料或意料不到的事,愈想愈有趣,愈想愈好笑。

 

想着還有很多未發生的事:還沒有騎駱駝到金字塔,還沒有試過同性戀……

 

愈想愈樂,就忘了本來要自殺之事。

 

玩之道,真有起死回生的作用!

 

《家庭舞蹈1  從家庭系統看個人行為》,經作者授權使用。

 

在這篇文章中,就有人提問:「玩,真的如此重要嗎?」回答是:「真的重要。」

 

家庭治療是一個邀請全家人共同努力,從關係視角重新認識自我、理解彼此、修復關係、提升家庭復原力的過程。我們知道兒童的學習大多在玩耍中完成,即便是成人學習,也需在玩耍帶來的輕鬆與安全感中進行。可是市面上家庭教育理論的普及同時也伴隨一些誤區,比如認為孩子問題源於父母的養育不當,而父母可能會將孩子問題歸咎於某一方(如自己、配偶或孩子),於是指責與自責、回避與對抗成為父母面對孩子問題時的常見反應。當父母鼓起勇氣選擇家庭治療時,他們既害怕受到批評,也擔憂在咨詢中發現孩子問題確實有屬於自己的責任,這都使得他們在家庭治療中處於緊張狀態。

 

因此,家庭治療師的關鍵任務之一是融入家庭,營造一個讓每位成員感到被理解的安全環境,這樣才能促使家庭成員願意層層撥開迷霧,探索關係的本質。有經驗的咨詢師能夠妥善安置家人,營造安全的氛圍鼓勵家人探索,但往往因話題的沉重而使咨詢現場充滿無形的壓力。維榕老師在家庭工作中常對家庭說:「這很有趣啊。」我一直好奇,為何老師總是這樣說?對家人而言,孩子的症狀讓家庭長期處於掙扎的痛苦中,何來有趣?怎麽可能感到有趣?看到書中的表述好像就能理解多一點,因為每個行業都應「切實融入『玩』的哲理於工作與生活的藝術中」。看看維榕老師的老師們,他們恰恰是會「玩」的家庭治療大師,他們帶領家庭從沮喪中轉變為高興地走向挑戰,他們自己也會「嚴肅」地玩。仔細品味,維榕老師的這句話正是體現了同樣的特質。

 

在家庭治療室中,我們從關係的視角重新理解自我,反思自我,從互動的角度看待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這本身就很有趣。它不再是我們熟悉的因果論和全責方,而是一段你我皆有貢獻的共建關係。例如,一個對孩子安排細致的媽媽搭配一個對孩子事事妥協的爸爸;一個對孩子堅守原則的嚴厲爸爸搭配一個對孩子情感價值拉滿的溫柔媽媽;一個習慣拖延或躺平的孩子搭配一個焦慮緊張的媽媽和一個佛系的爸爸。從系統角度看,這是否變得很不一樣?這很有趣,有趣就在於透過探索你會發現這裏面沒有對錯,甚至很多時候大家都對,可是湊在一起卻總解決不了問題,究竟為什麽會這樣呢?家庭治療師對此很感興趣,假如家庭也對此產生興趣,那麽這個探索的過程就會變得有意思。老師的那句「這很有趣啊,明明大家都很重視對方,也很會表達,為什麽就沒辦法解決家庭的問題呢?我們一起來看看這究竟是怎麽做成的,我們只是來理解」,讓家人感受到支持的同時也帶來些許輕鬆感,更可能有效促發家庭從一個從沒有思考過的角度發現家庭新的故事,家庭治療的過程如同進入迷宮的過程,家庭與家庭治療師一起探索家庭新的出路,緊張又刺激。

 

因此,當家庭治療師自己會「玩」,就有可能為已經長時間失去樂趣的家庭注入幽默和希望感,而當家庭也能學著用幽默和創意去面對生活時,他們必將更有能力合作迎接種種挑戰:一家人玩得開心,自然更開放接納新變化,學得投入敢於反思,當彼此的情感重新連接,感受到自己被最重視的人接受而非拒絕時,夫妻間的親密感、家人關係的安全感、家庭的復原能力都在得到提升,生活自然充滿了希望。

 

最後,書中結尾提到「玩之道,真有起死回生的作用」,的確,若自己的生活有趣又好玩,誰捨得提前離場?

 

【作者簡介】陳素容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婚姻家庭治療師;深圳市羅湖區教育局家庭教育講師;社區特約心理咨詢師和心理課程講師。

Recent Posts

See All

Yorumlar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on No. 4 Pottinger Street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for general informational purposes only. All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provided in good faith. However, we make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of any kind, express or implied, regarding the accuracy, adequacy, validity, reliability, availability or completeness of any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or our mobile application].
Copyright © 2021 Asian Academy of Family Therapy.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