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讀者投稿

大笑病

​作者:社欣@砵甸乍街4號




病人未出現,一份厚如論文的資料已抵達醫生枱。該「論文」詳列一名二十二歲少女由小至大的病歷,由她在嬰兒時期如何嚎哭不停、小學時因痙攣經常出入醫院甚至深切治療部、如何克服發展遲緩和讀寫障礙、至一步步走到中六的種種難關,逐一說明。尤幸少女已有幾年沒有病發了,智力發展亦追上正常水平。筆鋒一轉,「論文」鉅細無遺地記錄少女近年的異常行為,例如深夜不歸、終日流連在外、整天戴著耳機聽歌、十問九不回應、吃飯洗澡花上好幾小時、常無故大笑、有時笑至人仰馬翻、有時會推撞家人、有時自言自語、常有古怪動作等等。結論是少女患上嚴重精神病,需要入院接受治療。整篇論文行文流暢,滿載專業用語,圖文並茂,並附上錄影片段。醫生閱後,立刻抖數精神,預備啓動入院機制。

誰知進入診症室的,是一名高佻、烏黑長髮及腰、大眼長睫毛的漫畫少女,身後跟著衣著雍容舉止大方的母

親。母親首先開口,溫婉聲線慢慢訴說自己如何辭掉高職厚職,由女強人變為家庭主婦,全心全意照顧患病女兒,一步步走上康復之路,眼看女兒要上大學,她本來也可功成身退了。說至女兒近年的轉變,母親聲線越來越高,語調越來越急促,眉目緊蹙。

「八婆!講夠未呀?我走啦,唔睇啦!」

本來靜靜安坐在旁的少女突然粗聲喝罵起來。

「你睇吓你睇吓!佢真係有病呀!佢以前好乖好安靜好聽話㗎!」

大戰一觸即發,少女卻笑起來。她一時好像忍俊不禁,一時輕佻地笑,一時似笑非笑,雖未至於笑至人仰馬翻,此時的詭異笑聲卻是叫人不安。

母親越是熱切地想說服醫生少女患上精神病,少女越是笑得起勁。經過一輪商議,少女答應入院觀察,以證明自己沒有病。在病房的一星期,少女行為舉止對答大致正常,只是有時會在一旁竊笑,輕聲地自言自語。獨自見醫生時,她有條不紊地說起家庭背景。哥哥在兩年前母親大吵一場後離家出走。父母爭執頻繁,在多年前已離婚,卻仍住在一起。家中經濟困難,父親收入不穩。哥哥離家後,少女承載著父母的期望、父親的怒氣、母親的哀愁,她唯有早出晚歸,常戴著耳筒,想隔絕一切嘈音,想躲得遠遠的。即使是這樣,她的腦海仍不時浮現父母的叮嚀責罵,口中也會不其然重複他們的說話。

少女也提到她的理想。

「想做幫人的工作。想考入大學。」

然後呢?

少女忽然定隔沉思。

「考入大學,住宿舍,然後媽媽照原定計劃返英國了。」醫生提她。她的母親的家人全都在英國。母親提到,若非少女突然患病,她早已回老家退休了。

母親越緊張,少女越逃避,行為就越病態了。

少女康復後,一家豈不是各散東西了?少女有精神病嗎?她的行為表現,可被診斷作思覺失調。她堅持自己沒有患病,也理所當然不會食藥打針。

「我只是笑,笑都是病嗎?」

父母欣然接受家庭評估。所有可能治好女兒的精神病的方法,他們都願意嘗試。評估需要父母對話三十分鐘。在這三十分鐘內,父母面對面坐著,看著對方說話,卻𣎴是對話,而是自說自話。母親不停重重複自己多年內如何為家庭犧牲,涙如雨下。父親無法回應,只可不停數著女兒的病徵,怒火中燒。少女在另一房間聽著,心跳時快時慢,由每分鐘三十多下至一百九十多下不等,她的大笑病也不時發作。此刻,她的笑更像是苦笑,是面對父母無止境爭吵的無奈苦笑。

這個家庭各成員間的互動才是病吧。父母若繼續待少女如病人,一個忙著數她的病徴,一個忙著算自己的苦心,少女就只能一直苦笑了。

10 views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