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李維榕專欄

孩子的最大悲

 

作者:維榕博士@砵甸乍街4號

這父親說:「我與妻子的教育方式不同,我認為教孩子不用那麼緊張,應該讓孩子自己處理學業,她卻一步也不放鬆,什麼都幫着孩子。」

母親聽着,卻是把頭別向另一方,滿面愁容。

現在孩子出了問題,要死要活。人人都說是父母管教太嚴,在功課上給孩子帶來太大壓力,孩子自己也十分贊同。於是所有人都達到一致結論,就是孩子的問題來自承受不了學業上的壓力!

以上的情境,我在臨床工作上幾乎每天都會碰到。由十歲八歲,以至十八九歲,這些孩子因為各種問題,憂鬱、焦慮、自殘、以至自殺,引起學校和父母的關注,才前來尋求家庭治療。這些父母往往很自責,認為自己因為太過緊張孩子學業的成績,以至造成孩子的壓力,又或者後悔自己說不夠鼓勵的話,只會罵孩子等等。

我們很容易就把這當作一種純屬親子的問題,只要減低壓力,增加溝通就成。

但是如果從家庭關係去了解孩子問題,一層一層揭開這個父母子女三人的關係層次,就會發現問題並非表面所見那麼簡單。例如上述那個小片段,很快就發現父親雖然為孩子說話,孩子並不領情,反而處處護着母親;而母親雖然沒有反駁丈夫,但是神情落寞,眼角泛淚。連女兒都說:「當醫生說我有憂鬱症時,我第一個意念就是,怎麼是我而不是媽媽?」

很多父親都不明白:明明是母親的管教方式不妥,怎麼孩子反而對抗自己?因此更是據理力爭,結果即使有理在手,也愈發被孤立。

答案很簡單,被怪責的妻子一定心情不爽;而孩子看到母親鬱結就必然憂心,甚至會為母親打不平。長年如此,就形成一種惡性循環,欲罷不能。父親想接近孩子,最好還是尊重孩子的母親。怪不得愛情專家吳敏倫的名句就是:老婆一定是對的!

我在探索孩子發病的因由時,往往都會像剝洋蔥一樣,一層層去了解,發覺剝到底層,孩子最關注的,始終是父母的不和。無論父母怎樣解釋或隱藏,孩子都有能力察覺,甚至因為父母的否認,他們變得更敏感、更有偵查能力。我所見的這些孩子幾乎全部都擔心父母的婚姻過不下去,年幼的孩子尤其會問:我不知道到時要跟誰才好!年紀稍大的往往會說:即使是朋友在一起,也不應該那樣互相折磨,他們怎能這樣生活下去?

問題是,大部分的孩子,都不容易如此表露無遺。他們只會以各種行為和病徵來表達,只有在家庭探索的過程中,面對父母的爭執模式,才會觸景生情,一步步流露心底的聲音。最糟糕的是當他們發現自己出現問題,才有能力把分歧的父母聯結起來,他們就更難痊癒,因為孩子的問題解決了,父母就再也無需合作。加上長期把精力投資在父母那解決不了的矛盾上,處理外界的能力就難以發展,在心理或自主能力上,都無法脫離父母。無論他們對問題的理解能力有多敏銳,一回到家裡,就變成一個小嬰兒,讓父母不得不繼續把他們當病人來照顧。我的案例中有很多成年人,就是這樣長年靠藥物維持,與母父唇齒相依,難以脫穎而出。

最近見到一個青年人,因為情緒失控,說要尋死,嚇得家人趕忙把她送入醫院。恰巧碰上假日,醫生放假,她被困在精神病院,求助無門,又生氣又害怕。這個經驗讓她深深反省,終於向父母坦白說出心事。內容不同,但是父母與孩子的牽制卻是同一模式:父親痴心女兒,怪母親管教不善;女兒為母親出氣,拒絕父親。三人如此你追我避,沒有一個人活得順意。

女兒的發病,讓一家人有機會重新整理兩代關係的千絲萬縷。她說:「也許應該感謝我的憂鬱症,讓爸爸媽媽和我都必須面對多年來的一直不肯面對的問題!」

別的孩子就不一定這般幸運,他們的心結,往往沒有及時獲得適當排解,他們的病情就成為全部人的焦點;一旦習慣了扮演病人的角色,從此就與父母難分難解。

我們處理這種孩子問題,一般都是盡快提升他們的能量,發揮他們正常的地方,而不是強調他們的病態。當然,孩子有自殺或自殘趨向,誰都會怕出事。正是這個關鍵時刻,因為太害怕他們把持不了,就會日夜監視,甚至與青年人同床。漸漸成為習慣,父母和孩子都失去自我空間。這種情況下,我們往往都會激發孩子不要消極接受,甚至鼓勵他們反叛,因為青年人要成長,就必須具有擺脫父母的能力。

青年人的最大悲劇,就是離不開父母!很多已經成功出國留學的孩子,也會千方百計回家來,只有在父母的照顧下,才感安全。也不知道是滿足父母的需要,還是孩子的需要!

一位少女的父親對我說過:「那天我帶女兒到醫院去取藥,看見另一個父親帶着一個三十多歲的病人,形影不離。我害怕如果沒有改變,這是我與孩子未來的寫照!」

他的擔憂,並非全無道理!

阿執司影評

阿執司的父與子

 

作者: 阿執司@4砵甸乍街

 

2018年由簫雅全導演候孝賢監制黃仲崑主演的電影「范保德」<Father to son>,是一個講述三代父與子跟父與子的故事。黄仲崑飾演的范保德從小就被父親抛棄,剩下他與母親相依為命。他的父親覺得自己懷才不遇,一直等待遠走高飛的機會。范保德童年最深刻的一個片段,就是當他父親離家遠走的那個晚上。范保德聽見父親與母親爭吵之聲,他如驚弓之鳥般躲在房間裏。自那晚後,他再也沒有見過他的父親。長大後的范保德一直是一個循規蹈矩的人。縱使他內裏有一顆熾熱的心,他父親的那種不負責任遺留下來的陰影,使他不敢輕舉妄動。范保德開了一所五金店,一直過着安穩的日子。他閒來做一些小發明,那也就是他最快樂的時候。原以為自己已不會再有尋找父親的衝動,偏偏范保德患上重病。他便籍一個去跟商户洽談的機會,踏上父親出走之地 -- 日本,希望解開自己內心對父親的種種疑團。范保德跟自己的兒子遠赴日本尋父,最後父親不但找不到,只是引證了他就是一個徹頭徹尾不負責任的機會主義者。吊詭地,此行卻解開了范保德兒子的心結。原來范保德也曾有過拋妻棄子的念頭,情況就跟當年自己的父親一樣,只是范保德臨崖勒馬。原來自己的兒子也跟當年少時的自己一樣躲在房裏,聽着父親離開的腳步聲,不敢妄動。范保德的兒子問他為何要折返,他說他回來只因盤川不夠。兒子知道父親總愛說無情的話來掩飾他的真情緒。片中經常營做了一種唯美的淡淡然情懷。范保德跟他兒子的關係正是如此,卻又不盡淡然。正如范保德的兒子道,正正因為范保德沒有選擇在他童年時離開他,所以現在范保德得了重病,他也不會丢下范保德。父與子的關係就是表面淡然,卻充滿深情。

 

上一代跟我們關係,往往影響我們怎樣跟下一代相處。家庭關係就是有這種跨代性 (transgenerational ) 的延伸。但是這種延伸是怎麽的一個模樣,則每個家庭系統各有不同。片中道「故作無情,正是保護深情的辦法」,父與子的關係就是這樣的一個模樣嗎?

讀者投稿

大笑病

​作者:社欣@砵甸乍街4號

 

病人未出現,一份厚如論文的資料已抵達醫生枱。該「論文」詳列一名二十二歲少女由小至大的病歷,由她在嬰兒時期如何嚎哭不停、小學時因痙攣經常出入醫院甚至深切治療部、如何克服發展遲緩和讀寫障礙、至一步步走到中六的種種難關,逐一說明。尤幸少女已有幾年沒有病發了,智力發展亦追上正常水平。筆鋒一轉,「論文」鉅細無遺地記錄少女近年的異常行為,例如深夜不歸、終日流連在外、整天戴著耳機聽歌、十問九不回應、吃飯洗澡花上好幾小時、常無故大笑、有時笑至人仰馬翻、有時會推撞家人、有時自言自語、常有古怪動作等等。結論是少女患上嚴重精神病,需要入院接受治療。整篇論文行文流暢,滿載專業用語,圖文並茂,並附上錄影片段。醫生閱後,立刻抖數精神,預備啓動入院機制。

 

誰知進入診症室的,是一名高佻、烏黑長髮及腰、大眼長睫毛的漫畫少女,身後跟著衣著雍容舉止大方的母

親。母親首先開口,溫婉聲線慢慢訴說自己如何辭掉高職厚職,由女強人變為家庭主婦,全心全意照顧患病女兒,一步步走上康復之路,眼看女兒要上大學,她本來也可功成身退了。說至女兒近年的轉變,母親聲線越來越高,語調越來越急促,眉目緊蹙。

「八婆!講夠未呀?我走啦,唔睇啦!」

 

本來靜靜安坐在旁的少女突然粗聲喝罵起來。

 

「你睇吓你睇吓!佢真係有病呀!佢以前好乖好安靜好聽話㗎!」

 

大戰一觸即發,少女卻笑起來。她一時好像忍俊不禁,一時輕佻地笑,一時似笑非笑,雖未至於笑至人仰馬翻,此時的詭異笑聲卻是叫人不安。

 

母親越是熱切地想說服醫生少女患上精神病,少女越是笑得起勁。經過一輪商議,少女答應入院觀察,以證明自己沒有病。在病房的一星期,少女行為舉止對答大致正常,只是有時會在一旁竊笑,輕聲地自言自語。獨自見醫生時,她有條不紊地說起家庭背景。哥哥在兩年前母親大吵一場後離家出走。父母爭執頻繁,在多年前已離婚,卻仍住在一起。家中經濟困難,父親收入不穩。哥哥離家後,少女承載著父母的期望、父親的怒氣、母親的哀愁,她唯有早出晚歸,常戴著耳筒,想隔絕一切嘈音,想躲得遠遠的。即使是這樣,她的腦海仍不時浮現父母的叮嚀責罵,口中也會不其然重複他們的說話。

少女也提到她的理想。

「想做幫人的工作。想考入大學。」

 

然後呢?

 

少女忽然定隔沉思。

 

「考入大學,住宿舍,然後媽媽照原定計劃返英國了。」醫生提她。她的母親的家人全都在英國。母親提到,若非少女突然患病,她早已回老家退休了。

母親越緊張,少女越逃避,行為就越病態了。

 

少女康復後,一家豈不是各散東西了?少女有精神病嗎?她的行為表現,可被診斷作思覺失調。她堅持自己沒有患病,也理所當然不會食藥打針。

「我只是笑,笑都是病嗎?」

 

父母欣然接受家庭評估。所有可能治好女兒的精神病的方法,他們都願意嘗試。評估需要父母對話三十分鐘。在這三十分鐘內,父母面對面坐著,看著對方說話,卻𣎴是對話,而是自說自話。母親不停重重複自己多年內如何為家庭犧牲,涙如雨下。父親無法回應,只可不停數著女兒的病徵,怒火中燒。少女在另一房間聽著,心跳時快時慢,由每分鐘三十多下至一百九十多下不等,她的大笑病也不時發作。此刻,她的笑更像是苦笑,是面對父母無止境爭吵的無奈苦笑。

 

這個家庭各成員間的互動才是病吧。父母若繼續待少女如病人,一個忙著數她的病徴,一個忙著算自己的苦心,少女就只能一直苦笑了。

《三十而已》看婚姻

文 : Aunty Anne



劇集 《三十而已》裏的顧佳,她的婚姻由甜變酸,遭遇最令人感到唏噓和可惜!

起初的時候,夫妻二人深愛對方,努力又合拍地為生活拼搏。妻子克盡己任,對內,她為照顧孩子放棄了自己的工作,努力持家;對外,她協助丈夫成就他的事業,無論多委屈受氣,她打落牙齒和血吞。她精明、老練、勤奮又吃得苦,丈夫不懂的她來學,丈夫不願的她來扛。

漸漸地,她的聲音比他的大了;她說一、他不會説二,因為她決定的事總有不能彈劾的理由。漸漸地,無論是公事、家事、孩子事,大事或瑣碎事,都是她說了算。漸漸地,生意越做越大,要兼顧的事情越來越多,她再無時間與耐性去解釋太多。反正她都只是為大家好,解釋過後還都是依她的,於是都省下了。可是,她並不知道,她的專橫形象正在丈夫的心中漸漸地點滴累積。

他一邊享受妻子為他遮風擋雨的方便,一邊懊惱自己掉失了一家之主的氣概,自我形象日漸低落之際,遇上年輕貌美的傾慕者,從她的身上尋回失落的自尊。可是,他並不知道,自己正在一磚一瓦地拆毁辛苦建立的家!曾經一度戰勝的理智,最終不敵誘惑,鑄成大錯。

妻子是否太霸道?
她不允許患有脂肪肝的他吃晚飯,自己亦甘苦與共地每晚陪著不吃。是否霸道並不是旁人說了算,當事人的感受才是最重要。如果他真心感激妻子的犧牲,那是難得的共同進退,否則便是叫人吃不消的專制!她後來從司機口中得知,丈夫每天回家之前,都會躲在車上玩半小時的遊戲機,那當然是因為家裡沒有打機的自由,有理由相信他實在抑壓。

她有錯嗎?
經歷了婚姻和生意的失敗,一切平靜下來的時候,聰慧的她終於承認,當她自以為把一切都辨得妥貼的時候,同時也剝削了他學習承擔的機會,等同縱容,當所有錯誤累積下來,要埋單計數的時候,便是錐心的痛。

能幹都有錯嗎?
當每個交到她手上的難題都迎刃而解,大家都認為她無堅不摧,無所不能的時候,該做的與不該做的她都全扛上。每次站在她身旁,大家都被矮化了,自尊受創,那還有心事去記掛她的感受,去體貼她的累和痛!因此,別太委屈自己了。在適當的時候放手,讓身邊的人學習擔當,以退為進絕對是一條出路。

家庭治療的其中一條鐵規,便是設立和緊守界限 ( boundary) 。人,總要爲自己的人生負責,不能把責任只往別人身上推,教仔如是,夫妻亦如是。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on No. 4 Pottinger Street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for general informational purposes only. All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provided in good faith. However, we make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of any kind, express or implied, regarding the accuracy, adequacy, validity, reliability, availability or completeness of any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or our mobile application].
Copyright © 2021 Asian Academy of Family Therapy.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