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讀者投稿

幫我鬧下個仔

作者: 奇樹@4砵甸乍街

20211026-Reader

正當我準備叫號下一位病人,精神科護士敲門竄進,一副煞有介事的樣子。

 

「是這樣的,」他一邊摩拳擦掌,一邊靦腆而笑。「接下來這個症,有點兒複雜。」

這個二十歲的青年,剛從自願戒毒所溜走回家了。他馬上故態復萌,問祖母借錢去夜蒲吸毒,作息日夜顛倒,家人和個案社工拿他沒辦法。他自小由祖父母照顧,父親工作時間長,對孩子僅盡物質需求上的責任。讀書不聰明,工作態度散漫,沾上毒癮後更四處欠下錢債。祖母為此曾經多番報警,要將他逐出家門。

 

「今天祖母和社工都來了,希望醫生可以嚴肅教訓他一頓,這小子受硬不受軟。」

 

頃刻,我腦裡浮現了無數個「黑人問號」-- 我連病人長什麼模樣都不知道,憑什麼當這個訓導主任呢?更何況,直覺告訴我,這個家庭必然出現了嚴重的失衡,嘗試將專業人士扯進原來的系統。我可以選擇配合,飾演獲分配的角色,然而這對解決問題有好處嗎?

 

所有人擠進會診室,氣氛壓抑得牽一髮動全身的地步。面談開始了數分鐘,刀光劍影已經來回好幾輪。每當青年話說到一半,祖母總是忍不住打岔,哭喊他如何編扯謊話、背棄承諾、出爾反爾。講到自己的錢都被孫兒騙去,激動得不住流淚,社工便會遞上準備好的紙巾,補充舉證祖母所受的冤屈。他倆一唱一和的時候,目光沒有離開過我,甚至不斷投來暗示,著我要猛力「開火」。青年雖然是被批鬥的對象,卻沒有作辯的機會;他交叉雙臂,一臉「管他去死」的漠然。

 

老實說,聽了不過數分鐘,我也開始感受一股「管他去死」的厭煩。這樣的家庭,誰也管不了誰,左手執鞭要孩子節食,右手卻遞上糖果惶恐他餓壞肚子。孩子一早便看穿,哪些是真正的底線,哪些是虛張聲勢的嚇唬。我估計,假如按照劇本去演,青年的問題也會持續。只怕到時候,他的照顧者會換了個說法:全因為醫生不夠惡,我們的孩子才不知悔改!

 

我的想法是,當一套管教模式行不通,找個「外來權威」來震懾場面,其實只會更加削弱父母長輩的地位。這並非倒過來指責祖母和社工的失職。治療師的角色,是協助各成員看到關係上的互補性 (complementarity),如何延續著現狀;真正的改變,始終要源於家庭自身。也許我的取態令他們失望了,但不插手的冷漠背後,是一份相信家庭自我效能 (self-efficacy) 的信念!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on No. 4 Pottinger Street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for general informational purposes only. All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provided in good faith. However, we make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of any kind, express or implied, regarding the accuracy, adequacy, validity, reliability, availability or completeness of any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or our mobile application].
Copyright © 2021 Asian Academy of Family Therapy.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