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讀者投稿

越追越避,越避越追

作者:石牆樹





插畫: 小魚


最近在讀 Augustus Napier 1988年的舊作 《The Fragile Bond: in search of an equal, intimate and enduring marriage》 的中譯本《脆弱的關係:從玫瑰戰爭到親密永久的婚姻》。原文兩年前讀過,中譯本讀起來有溫故知新的感覺。讀到題為「改變婚姻型態與溝通的策略:女人不要吼,男人不要閃」的一章覺得特別有意思。雖然題目有點性別刻板印象化:男人不會吼嗎?女人不會閃嗎?但裡面的概念又很值得分享,所以想借用《砵典乍街4號》這個平台,摘出章節內的精華部份,以短評形式與大家一同學習。


「停止追尋,停止強勢」


這個分段題目本來以「給女性的策略開始」,我稍為介入一下,希望將角色與性別暫時分割。儘管伴侶治療中可能更多見到女性較追尋和強勢,但這節討論的是其中一方在婚姻中扮演的角色,特別是「情緒尋求者(pursuer)」,重點是角色而不是性別。如硬要說情緒尋求者一定是「女性」,那做丈夫的可能也會變成婚姻中的女性。

 

「如果情緒尋求者能控制自己的焦慮,停止追求,轉向她確信可以得到支持的行動和興趣,丈夫將會對此種改變感到不安;他可能會更想與她建立聯繫。不要秘密或有心計地做這種改變。最好公開妳想做的事:「我已經厭倦自己老是要想盡辦法和你在一起。現在我打算努力避免再這樣子。」女性朋友和工作是其他支援的最佳來源。轉向兒女等於是把他們捲入婚姻問題;外遇可能使情形變得更糟。如果丈夫開始主動親近,你可以對他報以正面的反應;但不要借機提高妳的要求。」


情緒追尋是什麼呢?不同派系的家庭治療都會提到一種pursuer-distancer pattern。我會把這種模式說成「一追一避:越追越避,越避越追」。如上所述,較多時候是太太去追丈夫,丈夫覺得被要求給出他給不出的東西,例如關心妻子,聽她傾訴日間所遇到的不如意事。這些可能是丈夫不擅長、不習慣、不想做的,既然這樣,那丈夫就會本能地想逃離險境。而當妻子感受到丈夫在未滿足自己的需要前又再想逃避,很自然會心生怨恨,又再去向丈夫索求。這種一追一避的模式會在日常雙方不自覺的情況下運轉,到問題出現時,可能雙方已各自成為追尋專家和逃避高手,追避都如呼吸般自然。想打破這個模式,就需要用外力。外力可以是治療師或輔導員的介入,也可以是模式中的主角自己發現「夠了,要停了!」。然後再循上述的方向,如同性朋友或工作去把自己從死胡同中拉出來,距離遠一點,就能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在臨床觀察甚至自己和朋友的經驗中,時常看到夫妻其中一方會覺得在婚姻關係得不到滿足,那不如「退而求其次且符合實務安排考慮」的情況下將關注轉向孩子,而這就是上文所說的「轉向兒女等於是把他們捲入婚姻問題」。作者另外還提及「外遇可能能使情形變得更糟」,我想這點不言自明。而段落最後的不要「得寸進尺」,也是很好的提醒。


在婚姻關係中,當我們為意到一些關係上的角色,而這些角色的名字未必是我們喜愛的;誰想做「追尋專家」或「逃避高手」?發現了這些角色,要做的並不是去罵給你「扣帽子」的人,而是想想怎樣去擺脫這頂你不喜歡的帽子。


寫到這裡,發現短評已不是很短。這個章節的實體版有十四頁長,上面的段落大概是三分一頁,希望下次有機會能再跟大家分享。

401 views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