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讀者投稿
治療師的角度看《Grey's Anatomy》 作者: InIn 攝影:阿執司 《Grey's Anatomy》這齣美劇,我斷斷續續竟也看了幾年了。 說來有點慚愧,是直到幾年前聽陳可辛導演的訪問,才知道這部橫跨十五年的美劇,原來在世界各地有這麼多人和它一起成長。他說他陪女兒從最新一季追看回去,而我,卻是從第一季起,就泥足深陷了。 它總讓我想起當年追看《ER》的日子——那種讓人一集接一集停不下來的魔力,對我這樣一個特別看重「人與人連結」的人來說,格外有感。隨著年歲漸長,經歷的事情多了,看事情的角度也像換上了不同的鏡片。作為治療師,我愈看愈覺得,這根本是一齣在醫療外衣下,關於創傷與療癒的心理劇場。 劇中那群來自不同背景的實習醫生,每個人心底都藏著一道成長時期留下的傷痕。他們在醫院這個濃縮的生死場中,一邊學著成為醫生,一邊學著與自己的過去和解。女主角 Meredith 因為母親外遇而認定自己被父親拋棄,從此在關係中總是恐懼被離棄;她的好友 Cristina 童年目睹父親車禍離世,未被處理的創傷讓她的情感彷彿凍結在某個時空;而男主角 Derek...
Nov 103 min read


讀者投稿
【孩子要離家】:最大的愛,是溫柔地放手 作者: 馬嫊傃 律師,家事調解督導 亞洲家庭治療學院-家庭治療高級證書課程學生 攝影:阿執司 倫敦九月的風,帶著秋的涼意,也悄然吹動著一個家庭內在結構的重組。 一位母親,陪著即將展開大學生活的女兒整理宿舍。她細心地摺疊衣物,想把書架打理得井井有條,每一個動作都承載著深沉的愛。但在女兒眼中,這份無微不至的關懷,卻沉重得像一種控制。 「媽,我自己來就可以了。」女兒的語氣帶著一絲不耐煩。 幾天後,是大學的開學週,校園內外彷彿有著永不落幕的派對。晚上十一點,女兒仍未回到母親暫住的酒店。母親的關懷化作一通電話,女兒回來後,母親忍不住提點:「要注意安全,不要輕易相信剛認識的朋友。」 女兒的回應,像一根針,輕輕刺入母親的心:「媽媽,我懂得怎樣保護自己。這是我的生命,你什麼時候回香港?」 母親停住了,空氣瞬間凝結。那份熟悉的刺痛湧上心頭,她感覺自己像一個站在女兒獨立道路上的「反派」,一個不合時宜的存在。然而,正是這份痛楚,像一盞燈,照亮了一條通往理解的道路。 後來,母親在一封信中寫道:「我正活在『孩子需要離家』的真實
Oct 274 min read


讀者投稿
【 家庭治療視角下的《家鎖》 】 作者:奇樹 攝影:阿執司 最近終於讀了譚蕙芸的新書《家鎖:華人家庭這個巨獸》,作者以切身經驗,揭示了華人家庭中隱秘的傷痕與文化羈絆。這本書從她哥哥的思覺失調症出發,帶領讀者穿越精神疾病污名和父權體系構成的心理創傷。《家鎖》不僅是一部揭露個人...
Oct 133 min read


讀者投稿
【 餐桌上的無聲風暴 】 作者: 馬嫊傃 律師,家事調解督導 亞洲家庭治療學院-家庭治療高級證書課程學生 攝影:阿執司 晚餐的氣味,是沉默。 在這個被稱為「家」的空間裡,空氣似乎比窗外的夜色還要凝重。爸爸家明、媽媽玫瑰、十七歲的女兒,圍坐在一張漂亮的實木餐桌旁,桌上是玫瑰...
Sep 295 min read


讀者投稿
【 平等:走進婚姻裡重要的共同語言 】 作者: 馬嫊傃 律師,家事調解督導 亞洲家庭治療學院-家庭治療高級證書課程學生 攝影:社欣 在職場上,我們習慣了層級與權力;在婚姻裡,卻需要學會平等與尊重。兩者看似不衝突,但若把職場的上下關係原封不動帶進親密關係,很快就會發現:關係...
Sep 153 min read


讀者投稿
【 荷爾蒙失調而已?從家庭系統理解產後抑鬱症 】 作者:奇樹 攝影:阿執司 數個月前上映的本土電影《虎毒不》,將產後抑鬱症(Postpartum Depression)再次帶入公共討論。臨床上,產後抑鬱的呈現方式,主要圍繞於對育兒的無助感、神經緊張易怒、情緒失控和睡眠困擾。...
Aug 253 min read


讀者投稿
【祝福雙魚】 作者: 梁雅穎 臨床心理學家 攝影:阿執司 一段關係開始時總是美好的,不幸變質,甚至去到影響自己情緒的階段,有時也不是講究拯救,而是怎樣割捨。有些人見勢頭不對,會快速撇脫疏遠。有些人則不是這麽容易放下,尤其是天蠍和雙魚。你叫他們放下某些錐心關係,或在情感上拉遠...
Aug 113 min read


讀者投稿
【沉浸「子宮之海」】 作者: 梁雅穎 臨床心理學家 攝影:阿執司 說到雙魚座,就不得不提守護星海王星。 本文的探討將會引述英國占星學家及心理學家 Liz Greene 著作 “The Astrological Neptune and the Quest for...
Jul 283 min read


讀者投稿
【分離從來不易】 作者: 梁雅穎 臨床心理學家 插畫:scchianti 母子的距離一旦過近,界線不清,就容易情緒糾纏,出現各式各樣的問題。家庭治療室中,很多時候,都是幫助母子間「分開」一點。 「分開」說起來只有兩個字,做起來就是千軍萬馬,特別是水象星座,一般情感充沛,講到...
Jun 303 min read


讀者投稿
【我請你內化你的土星】 作者: 梁雅穎 臨床心理學家 攝影: 梁雅穎 早前談到父母關係問題經常反映情感(月亮)與規範(土星)的失衡。雙親家庭的出路是重新平衡父母的參與。在單親家庭中,主要照顧者同時飾演孩子的月亮和土星,要做到月土平衡,往往更具挑戰。...
Jun 163 min read


讀者投稿
【你的土星,我的月亮】 作者: 梁雅穎 臨床心理學家 攝影: 梁雅穎 朋友最近跟我分享「安全圈」(Circle of Security)理論。該理論指出父母的角色,要比孩子“Bigger, Stronger, Wiser and Kind”...
Jun 22 min read


讀者投稿
【離婚的餘波】 作者:奇樹 攝影: 阿執司 在一次歐遊之旅閒逛書店,筆者因一頁設計精緻的書封而認識到英藉作家Rachel Cusk。她的敘事風格冷峻而幽默,有著哲學性的洞察力,卻處處流露身為兩兒之母的溫度。《Aftermath: On...
May 194 min read


讀者投稿
【渣的藝術】 作者: 梁雅穎 臨床心理學家 攝影: 阿執司 早前兩篇文章談到媽媽要找回自己、先留意自己的需要,即被問到「即是要自私一點?」這個問題,當然是請教一宮朋友。 「說白了其實是渣一點。」 渣?「所謂渣,就是在我和你的關係中,我會先滿足自己的需要。你看那些渣男不就是這...
May 63 min read


讀者投稿
【 談「玩」的重要 】 作者:陳素容 (原文轉載自「家之源」的「讀書分享」) 攝影: 阿執司 本就充滿各種不確定的人生,面對AI時代的到來更是加重了這份不確定性。你是擔憂自己未來會被拋棄而焦慮不安,還是覺得未知的未來會很有趣而滿心期待?看到維榕老師文章題目上的「玩」字時,馬...
Apr 74 min read


讀者投稿
【媽媽的一宮課題(下)】 作者:梁雅穎 臨床心理學家 攝影: 阿執司 剛剛在寫媽媽的一宮課題,就踫到了有一宮課題的媽媽。這位媽媽是為了兒子的情緒問題而來,說孩子脾氣暴躁,定是受同樣暴躁的丈夫影響。一說起丈夫,就開始數他的不是,連自己的媽媽(下稱外婆)也對他同樣不滿。原來,丈...
Mar 243 min read


讀者投稿
【媽媽的一宮課題(上)】 作者:梁雅穎 臨床心理學家 攝影: 阿執司 在治療室中出現的母親,不論是因孩子的問題,還是自身的情緒困擾而來,終會停泊在一問題上:「當了媽媽之後,丟失了自己」。打扮、口味、朋友、嗜好......都因為孩子通通放一邊。孩子成了生命的中心,「母親」的角...
Mar 103 min read


讀者投稿
【父母對孩子將來的想像】 作者: 石牆樹 攝影: 阿執司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很多父母認為理所當然的願望。到了近二十年,父母希望孩子有好的學業成績及找到好工作,又被看成是孩子壓力的來源之一。再加上近年有越來越多關於親職的工具書,彷彿真的要讀滿書,「考到牌」才能夠做父母,沒做...
Feb 243 min read


讀者投稿
【成長都是要脫胎換骨的】 作者: 程寅 (原文轉載自「家之源 」的「讀書分享」) 攝影: 阿執司 來跟維榕學習家庭治療已4年。其實之前也讀過些她的專欄,彼時並不覺得與其他生活情感專欄兩樣。可泡在她督導裡的第18個月,當我再翻開《孩子不離家》時,突然發現,一個個小故事仿若她的...
Feb 104 min read


讀者投稿
【 從來美麗也不擁有 】 作者:梁雅穎 臨床心理學家 攝影: 阿執司 記得一位媽媽曾經投訴她那青春期的兒子,對自己的學業毫不在意,生活小事更是錯漏百出。失望到頂點,說出一句: 「跟我一點也不相似,真想沒生過他,但又不可以不理他。」 為甚麼不可不理?...
Jan 272 min read


讀者投稿
【 家庭評估在進食障礙治療的臨床應用 】 攝影: 阿執司 學術簡訊|“家庭評估在進食障礙治療的臨床應用” -- 2024亞洲家庭治療學院年會中國心協婚姻家庭心理健康促進專委會專題報道 「原文轉載自中心協婚姻家庭專委會2024年11月16日文章」...
Jan 134 min read
bottom of p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