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執司影評
- aaftwebsite001
- Jul 14
- 3 min read
【阿執司的「我」與「我們」】
作者:阿執司@4砵典乍街

圖片來源:IMDb
《虎毒不》是一套2025年上映的香港電影。它是一個關於新手媽媽患上抑鬱症的故事,也是一套讓我們反思「我」與「我們」的電影。
淑貞與丈夫及奶奶一起居住。她一直渴望生兒育女,做一個媽媽。好不容易終於懷孕並誕下女兒,但初為人母的快樂好像只得那麼一陣子。坐月子後,淑貞想兼顧麵包師傅的工作和育兒。可惜事與願違,諸事不順。工作間沒有一個可以讓她安心衛生地泵取人奶的地方,餵哺母乳又導致乳腺發炎,疼痛不已。繁忙的工作後再要照顧嬰兒,疲憊的程度可想而知,經常兩面不是人。淑貞堅持做一個出色的麵包師傅,同時也希望自己是一個一百分的媽媽。可惜奶奶對她的冷嘲熱諷和丈夫的被動不合作態度,比起身體上的痛楚和疲乏,更叫她難受。身邊所遭遇到的事和別人所說的話,好像都告訴她,她的每一個信念和所堅持的東西,都是徒然的。淑貞的「我」逐漸被吞噬,她的精神一天比一天萎靡。
由「我」(媽媽本人) 到「我們」(媽媽+孩子) 是一個很微妙的轉化過程。孩子,尤其是在嬰兒時期,是十分依賴媽媽照料的。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 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基礎,去解讀這個日常生活上顯而易見的現象。但在由「我」變做「我們」的階段,孩子的需要跟媽媽自己自身的需要,往往很容易出現不協調的狀況。一不小心,拿捏得不好,媽媽與孩子各自的需要就會進入一種競爭的狀態中。極端的一邊,是媽媽為了充份滿足孩子的需要,罔顧自己的需要。一旦滿足不了孩子的需要,便覺得十分慚愧。對自己加以嚴厲的批評,覺得自己並不是一個稱職的媽媽。極端的另一邊,媽媽只顧自己的需要,忽略孩子也有需要,覺得孩子需索無度,像是一個宇宙黑洞般,對孩子萬般拒絕。當然這兩種極端的狀態都不理想。前者,媽媽的「我」極速萎縮;後者,孩子的「我」不能茁壯成長。
吊詭的是,媽媽的「我」之形成,也是由從前她跟自己媽媽的「我們」經驗中蛻變出來的。所以一個媽媽從上一代跟自己的媽媽在「我們」關係中末完成的課題,會在自己跟自己孩子的「我們」關係中顯現出來。關係的模式,是可以一代傳一代的。片中的淑貞跟自己的媽媽,不正是這樣嗎?她的媽媽偏愛她哥哥,這些童年時跟自己媽媽關係中的遺憾,就在自己養育自己孩子的時候,轉化成「我必定要將我自己最好的給予我孩子」的關係模式。但當這種想法走向極端,並且實現不了的時候,就會變成自責和沮喪的局面。當然淑貞的丈夫在這件事上,也可以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幫助她走出這個思想的困籠。畢竟一段良好的關係,是可以療癒另一段關係中的不足和遺憾。若果淑貞有一段比較堅穩的婚姻關係,這段關係中的「我們」(淑貞+丈夫),是可以療癒淑貞自己跟自己媽媽關係中的遺憾,那麽淑貞跟自己女兒的關係,就會有新的可能性!可惜這種情況,故事中並沒有發生。最壞的情況,卻全都出現了。
人際關係網絡的千絲萬縷,就是系統家庭治療中的核心思想。也正因為人際關係網絡的千絲萬縷,令系統家庭治療中,充滿了無限的可能性。一條關係的脈絡行不通,也有別的路可走!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