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李維榕專欄

喝茶去

作者: 李維榕博士

原文刊載於信報財經新聞專欄〈故事從家始






在一篇學術文獻中,我介紹了自己在家庭治療中怎樣溶入東方的哲學元素;每當療程中遇到解決不了的難題,我都會說:讓我們喝茶去!


常展法師看後,給我寄來聖嚴禪師說禪的一篇〈喝茶去〉,提到「趙州茶」一個非常有名的公案:


趙州禪師是觀音寺的主持,有學人到訪,他問:「你來過嗎?」

學人答:「沒來過。」


趙州禪師說:「喝茶去!」


不久又來了一個學人,趙州禪師問:「你來過嗎?」

學人答:「來過很多次了。」


趙州禪師說:「喝茶去!」


站在一旁的寺院執事不解,問:「第一位不曾來的學人,您請他去喝茶,第二位來過多次的學人,為什麼您也請他去喝茶?」


趙州禪師答:「你也喝茶去!」


趙州禪師在寺院裡同時對三個不同背景的人都說「喝茶去」;以前曾來過觀音寺的和尚被請去喝茶,從沒來過的和尚亦被請去喝茶,覺得納悶而發問的工作人員也被請去喝茶。 究竟喝這一碗茶有什麼道理嗎?


我本來洋洋自得的仿冒老僧談禪,把喝茶變成是無可奈何中的一陣子歇息。而在真正的高僧眼中,喝茶去,卻是所有問題的答案。相比之下,不得不接受自己的層次實在相差太遠了。


其實所有能操作的事物,都有層次高低之分,家庭治療的工作也不例外。低層次的總是人云亦云,忙着替别人解決問題;高層次的卻是反璞歸真,從探討的互動中,不知不覺間讓當事人找到自己的釋放和頓悟。


我也不斷拿這個題材與同學討論:為什麼喝茶不是一時間的答案,而是所有問題的答案?


有的說是因為喝茶可以洗滌身心,讓我們忘卻人間煩惱;有的說只有這樣才能放下自己的執着,活在當下。 從一杯茶看世界,眾說紛紜。


歸根究柢,這些慕名而來請益佛法的學者,趙州大師為什麼一直叫大家去喝茶呢?


這宗公案不斷有人註解:趙州禪師是在人們喝茶當中觀察大家的心,有的人喝茶時,心中非常不高興,想著,我大老遠而來,大師不跟我談道,叫我喝什麼茶?


有的人喝茶時,心中非常的平靜,禪師一定是要教育我什麼事情,禪師叫我喝茶,我就喝茶。

這時,趙州禪師就看出誰可以談佛法了。


心對的時候,才有資格談佛法。


心不對的時候,談佛法沒有用,你只會從自己的想法來解釋佛法。


因此,俗人喝茶就只是喝茶,高人喝茶就喝出了禪機。


然而據說趙州禪師自己的解釋是:「『茶』代表道、禪、自性的清淨心,或明心的『心』和見性的『性』。來我這兒的人只有一個目的,而在此住下的人也只有一件事可做,就是以平常心過平常的生活。在什麼時候就做什麼事,在什麼場合就講什麼話,在什麼職位就擔當什麼樣的責任,這些就是在我這兒修行的本分事。你們即使有先到的、有後來的,有擔任職務的、有不擔任職務的,都是一樣!」執事聽後,當下就開悟了。


喝茶去,一個簡簡單單的提議,我卻愈討論愈糊塗,好像誰都很有道理,又好像每個人都是以自己為出發,才演繹出不同道理來。如果再加上茶道、茶禪的學問,就更加高深莫測。


我參加過一個茶禪的儀式,有人問我經驗如何。我說:「坐了三個小時,等了又等,喝了三杯茶!」不知道為什麼語氣中帶有一絲揶揄,好像不願意承認自己當時有多享受那過程中所帶來的平靜。


喝茶去,究竟藏有什麼人生大意義?


聖嚴師父的解說,卻是一針見血,原來我們的分析全屬自作多情:「寺院中有固定的吃粥、喝茶的時間,喝茶是為了做工之後解渴休息。這三個人去見趙州時正好是喝茶的時間,因此都被趙州禪師請去喝茶。在佛法之中眾生平等,不論你以前來過或沒來過,即使你當了執事也一樣,應該喝茶時就去喝茶。這其實是樁平淡的事,沒什麼奧妙,但被人一問就問出問題來了。」


一樁平淡沒有什麼奧妙的事,不問猶可,一問就問出問題來!怪不得有人說:天下本無事,庸人多自擾 。


試數數看,天下多少事態,本來是一些應對環境的自然發展,但是愈去講道理,問題就變得愈複雜。能夠解釋的,多是國王的新衣。我們的處理方式,往往比問題本身更糟。


例如一個頑皮的小男孩,他最希望的是父親來哄他,經過很多不同專家的分析和指引,促使父親控制孩子行為,結果更造成父子對峙。


夫妻矛盾也往往是同一現象。例如一對夫婦,都想互相接近,但是女的卻想盡辦法為難男的,只為報復他不懂得怎樣安撫自己的情緒。等到女的坦白承認其實只是渴望丈夫停止教訓自己,男的卻怎樣也不相信,繼續提出各種大道理,把一些容易解決的事情愈扯愈遠。


人際關係的瓜葛,也總是如此陰差陽錯,該處理的不處理,不該處理的卻大費周章。 能夠看清楚情形的真相,做人就自在得多了。


為何問什麼師父都說喝茶去,因為當時正是喝茶的時候。


是喝茶時候,就喝茶,沒有任何大道理。


迎接新的一年,讓我們也喝茶去!


174 views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