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李維榕專欄

老師重如山


作者: 李維榕博士

原⽂刊載於信報財經新聞專欄<故事從家開始>


插畫: 小魚



正在整理手頭上一些家校合作的資料,剛好看到一套叫〈追光的日子〉的電視劇,故事描述一位老師怎樣把一群被認為無可藥救的中學生扶持起來。這些孩子大都來自十分困難的家庭背景,讓他們難以信任大人,但是這老師卻一個個地把他們引導回到教室,讓他們成功完成學業。最後老師被迫離職,同學們千方百計留住他,甚至把他鎖在屋𥚃。最後,老師回顧自己的工作,感慨地說:「這些孩子信任你、追隨你,甚至為你做儍事,這是多麼重要的工作!」


這讓我不由自主的想起自己的學生時代,那些讓我至今難忘的老師。


第一個冒上腦海的,就是我的小學國文老師,那是一個面目嚴肅的中年男子。他講書時喜歡來回走動,不是看着窗口,就是看着課室門口,很少面向我們,所以我們給他一個外號,叫他「望窗望門」。但是一講起小橋流水的細緻,大江東去的豪情,他便眼睛發亮,完全變了一個人,在他身上,我看到中國文字的美麗。


另一個是我的音樂老師,一位優雅溫柔的女仕。我們女孩子都喜歡她,都暗暗在心中把她當作一個完美的母親,模仿她的一舉一動。她對我們也是關懷備至。是她讓我首次聽到〈胡桃夾子〉組曲,看到〈天鵝湖〉,知道這世界上有那麼多天之音。我們都知道她暗戀班裡的生物老師,不時寄以切的眼光,在她身上,我們也學到情竇初開。


那個年代,老師是我們的偶像,老師的讚賞,比父母的讚賞來得重要,因為這是孩子在外面的成就。老師的冷漠和奚落,最傷孩子心。心理學家Donald Meichenbaum 有一項研究,發現資優的學生與遲頓的學生,在早期就有顯著分差,這與老師的互動有關。因為資優的學生易教,容易獲得老師賞識,而老師的賞識又更能激發學生的努力,因此愈發顯得優秀;反之,遲鈍的學生難教,老師教得無趣,學生也更無精打采,因此發顯得遲頓。可見老師的角色有多重要。


作為一個家庭治療師,我尤其知道,在很多涉及孩子情緒和行為的案例,老師的參與俱有極大的關鍵作用。


孩子由幼稚園開始,直至中學畢業,十多年的成長過程,除了家庭,都是生活在教育系統內。如果家庭有問題,學校是最好的避難所。


我們的案例中有個十歲的男孩,在學校不合群,甚至偷同學東西,一個不受歡迎的孩子,是老師和學校社工把他帶來做家庭評估的。我們發現,孩子的父親因工作關係,長期不在家,造成母子關係密切。父親每次回家,發覺自己成為陌生人。他愈埋怨妻子縱容孩子,孩子就愈纏着母親不放手。


這種夫妻疏遠、母子(或父子)緊密的現象,是很常見的一種家庭結構。往往造成父母無法有效地處理孩子的問題。而卡在這個位置的孩子,一般都很難投入學校生活。因此我們的治療目的,就是把父母之間的距離縮短,把母子之間的距離增加。說來容易,怎樣改變這個多年養成的關係模式?卻需要千軍萬馬之力。


好在老師與社工參與了我們的評估,明白到孩子的處境,回去後努力鼓勵孩子把專注力放在友輩的發展,讓他在學校成功找到自己的位置。三個月後,我們又再聚檢討工作的成效,發覺孩子不但被同學選為「親善大使」,在家中也開始減低對母親的依賴,甚至出力協助父親如何親近母親。


這個轉變不得不歸功於校方,沒有老師與學校社工不厭其煩的引導,孩子很難單靠幾句說話就能突破。


家校合作,並非要老師去處理家庭問題,而是當老師明白家庭關係對孩子的重大影響,從而提升校園生活的吸引力,讓孩子專心投入做學生的本分和挑戰。尤其當家庭遇到難以解決的矛盾時,學校更是需要提供一個安全和穩定的成長環境。


當然,如果老師與家長能夠建立適當的交流,更是理想。我們另外有個例子,是一個單親家庭,母親與十四歲的女孩不斷鬧衝突,讓九歲的男孩傷心得離家出走,結果男孩被安排到寄宿學校,他更是噩夢連連。女兒亦是愈來愈不受控制,在約好見面的晚上失去蹤影;反而是她的老師,患了重感冒,仍帶病前來出席。


母親對女兒的行為,十分生氣,老師則認為母親管得太嚴,反而有相反效果。


老師:「現在的孩子都需要有用上手機的時間,完全收掉是不成的。」


母親:「這是替我女兒求情嗎?我肯讓步的話,有什麼好處?」


老師:「你肯讓步,我也答應幫你女兒在學校補課,讓她一定追上功課。」


老師這項提議,讓單身無援的母親十分感動。一場家庭危機,也在輕鬆的氣氛中達成協議!


有老師的人很幸運,啟蒙時代如是,成長後更是如是。在我疲累迷失的時候,知道遠方有位老者,依在拐杖仍然等我前來,那是多麼幸福的感覺!


如今我也是老師,發覺一言一語都可以造就或傷害信任你的人,更是不敢不戰戰兢兢!

 
 
 

Comments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on No. 4 Pottinger Street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for general informational purposes only. All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provided in good faith. However, we make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of any kind, express or implied, regarding the accuracy, adequacy, validity, reliability, availability or completeness of any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or our mobile application].
Copyright © 2021 Asian Academy of Family Therapy.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