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親家庭的挑戰
作者: 李維榕博士
原⽂刊載於信報財經新聞專欄<故事從家開始>

在現代的社會裡,單親家庭是很普遍的現象,因為各種原因,雙親變單親,這對家庭成員來說,往往帶來很大的挑戰。
尤其離婚家庭,孩子往往基於家庭的變化而產生焦慮,已經失去一個親人,更加害怕會失去另一個。記得有個八九歲的女孩,母親走了,她就把被鋪搬到父親床下,晚晚伴着父親而睡。我們無論問她什麼,她都說:不知道!父親也不善辭令,但是他對於自己家庭的變異,無法釋懷,不停的問:為什麼?
後來我們把父親的「為什麼?」與女兒的「不知道!」配合起來,才明白這就是父女二人的對話。 一個問「為什麼?」一個答「不知道!」「為什麼?」「不知道?」也許這正代表他們現階段所面對的徬徨。
很多單親父親,都會把孩子交託給自己的上一輩,讓年邁的祖父母再做一次父母,有時實在力不從心,就找別的子女幫手。有個年輕的未婚姑姑,就是因此而成為姪女兒的「媽媽」。當她自己出嫁時, 就自然而然地把姪女帶着成親。正如她的母親所言:「一個家就像一條船,互相照應,如果有人下了船,其他人就要撑起舵來,繼續航行 。」
家人的互相照顧,是家族延續的重要元素,但是同時也會產生人際關係的糾紛。像那個九歲的女童,自從父母離婚後,她與妹妹就被母親帶回娘家,娘家還有一個沒有出嫁的姨母,三代同堂,是一件好事,但是女孩卻說:「我的家人像一串炮竹,一點火就會一連串爆炸起來。」
女孩為什麼這樣說?
原來母親帶着兩個女兒回娘家,父母歡迎之餘,對她的感情生活,少不了指指點點。母親一方面需要娘家協助,一方面又受不了他們的干擾,臉上總帶着一種抬不頭的苦惱,卻什麼話都藏在心中。母親忙於工作,孩子們同時由姨母管教,家中好像有兩個母親,而且彼此競爭。姨母特別寵愛大女孩,大女孩夾在中間,一方面與姨母親近,一方面又會故意傷她心說:「你將來老了一個人入老人院,我也不會來探你!」
少的一代有少一代的糾纏,老的一代也有老的一代的瓜葛。公公喜歡美食,帶着兩個小孫女不斷找好東西吃,但是大孫女認為他偏愛妹妹,酸溜溜的說:「剩下一塊鮑魚,他問誰要吃,我明明說了我想吃,但是他立刻就給了妹妹!」
對於那一塊鮑魚,大孫女耿耿於懷,公公解釋說:「是因為你已經太胖了,所以才不給你吃!」
大女孩真是長得圓冬冬的,公公的解釋正是火上加油,她聽了立即就觸發情緒,全家人也即時緊張起來。怪不得她說她的家庭像一串炮竹,任何人的一句話,都可能引爆一群人的反應。
結果還是姑母有辦法,她勸導公公不能這樣對孩子說話,公公也真的照她所言,上前安慰大孫女,才化解了孩子的一個心結。
很多單親家庭,由核心家庭轉回原生家庭,雖然獲得支援,卻同時須要面對及處理很多以前尚未完結的心事,包括父母及同胞之間的情意結。而孩子的存在感,也往往讓他們首當其衝地周旋在每一代人之間,接受每代人不同的訊息,也形成他們個性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
這些單親家庭並不單親,孩子反而有多個父母親,讓他們很早就經歷到人際關係的微妙,也重重地增加了他們的敏感度。
有一個四代同堂的家庭,太父母、祖父母,加起來一家七、八個成員,他們的故事縱橫交錯,緊扣得難分難解。後來全家人都中了招,分別被分配到不同醫院,第一次感受到分離的焦慮,讓他們百感交集,才真正地感受到親情的可貴。
真正的單親家庭,往往真的是舉目無親,只剩下父親或母親與孩子,相依為命,唇齒相依。這些孩子,很容易就成為大人的伴,陪伴、保護、及盡力為上一代補償。久而久之,可能就會忘掉自己的發展,把全部情懷都投資在上一代的情感需要。
我們的檔案中有好幾個青年人,都是這樣長期成為父母不可分離的同伴,甚至成為精神病患者,因為只有這樣才找到不必離家的理由。
其中一個青年人,告訴母親說:「你不如抱住你的枕頭,讓我離開吧!」
他真的是時不時就要離開數日,原來是走去與露宿者聚集,在沒有瓦遮頭的地方,享受一個沒有限制的時空。他還自編自導了一首歌,描述地鐵站的特色及自由空間,唱得讓人響往。但是沒過幾天,不是被母親尋回,就是自己回家,總不能走得太遠。
有鑑於此,一位熱心的精神科醫生,就提議幾個相同經歷的年輕病人,不如到機場去過夜,總比露宿街頭舒服和安全一些。
當然,每個單親家庭的經驗都不一樣,家庭的形式和結構也因人而異,沒有一定的標準。 世上並沒有完美的父母,也沒有完美的孩子。每個人都要找到適合自己的生存方式,走自己的路。
親情是一把雙刃劍,沒有它,我們活不了,有它,有時也受不了。如果我們能夠認識人際關係的各種面貌,也許會給我們帶來更多的選擇!
從結構家庭治療的角度來看,這些家庭的問題可以解釋為家族中的互動模式和結構的困境。在這些特殊學習需要的孩子和家庭中,我能夠感同身受。這些孩子經歷了家庭變動、家庭成員間的糾紛和情感需求的競爭,這對他們的發展和情緒健康都帶來了挑戰。 在這些家庭中,家人之間的溝通和互動是非常重要的。結構家庭治療強調家庭中的關係和互動模式,以及家庭成員之間的權力和角色。我可以透過幫助家庭成員建立健康的溝通方式,促進他們之間的理解和支持。 例如,在這些單親家庭中,孩子可能扮演著成人的角色,照顧和保護父母。這樣的壓力和負擔可能對他們的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我可以與家庭成員合作,幫助他們重新分配角色和責任,讓孩子能夠專注於自己的發展和需要,而不是承擔過多的責任。 此外,也可以幫助家庭成員建立良好的界限和規範,以促進互相尊重和支持。這對於解決家庭中的糾紛和衝突非常重要。我可以教導家庭成員有效的溝通技巧,例如有效聆聽、表達情感和解決衝突的方法,這將有助於建立更健康的家庭互動模式。 在我的教育工作經驗中,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孩子的情緒問題可能是一個常見的挑戰。結構家庭治療提供了一個框架,可以幫助家庭成員更好地理解和處理這些情緒問題。我可以與家庭成員一起探索情緒的來源,並提供支持和工具,讓他們學會管理和表達情緒的方式。
感謝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