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李維榕專欄

生死關頭



作者: 李維榕博士

原⽂刊載於信報財經新聞專欄<故事從家開始>

ree

攝影:阿執司


與好友吃下午茶,她突然問我:你懷念你老公嗎?


我有點突然,一時不知如何回答。


我懷念他嗎?這是一個有趣的問題。他離開那天,從醫院回到那再也沒有他的家,我坐在那裏只感到空空洞洞的,一個奇怪的意念一閃而過:再也不用天天上醫院了,竟感到有種解脫。


跟着而來的葬禮、焚化、辦死亡証及各種手續,每一宗事都在提醒你這個人走了,沒有了。但是我却覺得他從來都沒有離開,只是去了我內在的另一個時空。在我半睡未醒的迷糊意識中,逝去的人和事都會繼續以不同形式出現。讓我每次醒來,都會感到無限安慰,在那種意識中,沒有死人。因此我每次都有一陣疑惑:分明是活生生的,怎麼說他死了?一定有人弄錯了。


即使事過多年,這感覺始終不變。


所以,我回答我的朋友:我沒有特別想念他,因為他一直都在,只是沒有在我的現實世界出現。


記得有位長輩在她多年相伴的丈夫去世後,請我們吃飯分享他留下的藏酒;但是她每喝一口就先與她身邊留空的座位打招呼,好像她的丈夫仍然坐在那裏。當時我心中有點發毛,現在我很能體會她的心思。因為每個人的哀悼方式都不同,如果這是她選擇的方法,又有何不可。


又記得有一次與我的老師Minuchin 及另一位學者談天,當時我們三人都是先後失去自己的伴侶。Minuchin 問我們:你們還有與丈夫說話的習慣嗎? Pat(他的妻子)剛走時我不停與她說話,這個習慣總是改不了。但是我發覺最近已經不再這樣做了!


他看來有點失落,連話都不說了,是否真的可以讓她走了?他好像想向我們求証。另一位學者與他很有同感,我卻有點茫然,不停與死了的人說話,那不是活見鬼嗎?


後來我也嘗試一入屋就說:老公,我回來了!


但是感到很彆扭,也許我真的已經接受他不再存在我的物質世界了。


這個周末,我一口氣看完Irvin Yalom 與他妻子Marilyn Yalom 的 合著:A Matter of Life and Dead (中譯名為《生死關頭》)。描寫的就是由妻子獲悉患上絕症開始,在隨後的一年,他們二人如何面對死亡一分一秒的迫近以及死別的點點滴滴。其實更合適的翻譯應該是《生死攸關的事》。


Yalom 是現代群體治療大師,他的一本existential psychotherapy《存在主義心理治療》是心理治療的經典,對人生所必須經歷的種種失落與存在的焦慮,提供十分深厚的探索。而「存在」是受到時空限制的,它的另一面,就是死亡。但是理論是理論,當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時,却是另一回事。書是他與妻子一起寫的,到最後只剩他一個人去完成。


我很喜歡這本書,沒有太多教你如何面對死亡的大道理,只有兩個相愛的人,怎樣分享他們生離死別的過程。由起初聽到噩耗時的依然心存希望,到面臨最後的宣判,然後在絕望中等候那最終的分離,最後看着工人用布袋把你最親密的愛人扛走,每個階段都有其獨特的千絲萬縷。每個階段都讓我們有相同經歷的人,重訪一次生離死別的每一個此情此境。


其實,當你自己或配偶被確診患上絕症時,你的哀悼就已經開始。生命一點一滴在你眼前消失,看着對方日漸萎縮的身體,却仍然努力抓住生命的稻草、仍然有渴望、仍然有夢想,執着對方的手,那手却由有力的緊握慢慢無力地滑走,那才是最讓人心痛的時刻。每一天都如常生活,却一天天步向死亡,等到蓋棺定論時,你已經完全沒有感覺了。


也許真的沒有面對死亡的良方,最常被引用Kübler-Ross 所提出的五步曲:否認(denial),憤怒(anger),還價(bargaining),消沉(depression)和接受(acceptance),早被證實並非適合每一個人。


Yalom 在書的前言,寫道:悲傷是當你有勇氣去愛別人所付出的代價。


書中我最喜歡Marilyn 所寫的一章:Whose death is that anyway? (究竟是誰的死?)她初時有點不解,不是所有數據都說女性比男性活得久嗎?怎麼先走的會是自己。又想到自己走後,丈夫將被孤單地丟下,心中又十分不捨。最有趣的是她發現「死亡並非一個人的事」,還要考慮很多愛你的人的感受。她尋求安樂死,家人都反對,所以她問:究竟是你死還是我死?


另一章是Yalom 寫的:Home alone (單獨在家)。當一切都完結,他一個人回到家裡,百感交集,却又完全麻木。最後怎樣由憂鬱中爭脫出來,回復正常生活,那又是另一個人生的重要考驗。


也許這就是Yalom 所說的「愛的代價」。


死亡會為所有相愛的關係帶來休止,Yalom 所描述的是一段很強烈的感情經歷。我個人的旅程卻是經過很長時間的麻木:白天照舊工作,晚上回家一個人吃飯、睡覺,第二天又去工作,而且工作得特別投入。我甚至懷疑自己是否不夠愛他,甚至很快就把他那本來佔地不多的衣櫃侵佔了。後來才發覺,他一直都在,只是找他時不岀來,不找他時,卻突然來訪。原來我們活在的時空,可以有多個現實的存在。


死亡只帶走死去的人,帶不走活着的部份。

Comments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on No. 4 Pottinger Street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for general informational purposes only. All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provided in good faith. However, we make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of any kind, express or implied, regarding the accuracy, adequacy, validity, reliability, availability or completeness of any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or our mobile application].
Copyright © 2021 Asian Academy of Family Therapy.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