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李維榕專欄

跨代家庭的前因後果



作者: 李維榕博士

原⽂刊載於信報財經新聞專欄<故事從家開始>

ree

攝影:阿執司


為了準備一個有關跨代家庭的工作坊,一直忙着整理這一方面的臨床資料。這個由李錦記家族慈善基金所資助的項目,主要是研討跨代家庭各種人際關係的動力,從而瞭解多代家庭的運作及改善方向。


很多人以為跨代家庭的工作就是探討原家庭,其實範圍遠不止如此。所有代與代之間的各種因緣和合,關係的衝擊,情緒的起落;愛的喜悅,情的牽掛、失落和無奈,這些經驗都是形成我們個性發展和精神健康的關鍵。


跨代家庭有一個重要的理念:很多無法解釋的問題,都可以追溯到一些數代前沒有解決的矛盾。我特別喜歡由孩子開始,因為從孩子出現的問題,往往都可以追溯到家族的千絲萬縷,老中青三代的代代相連


有趣的是,近代所見到的跨代家庭,不但涉及三代或三代以上,而且還多了很多重組家庭,這對一脈相承的傳統思想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例如這個十歲女孩,患上情緒問題。她是母親前一段關係所出。但是現在的父母一談話就吵得不可開交,因為男方的家人並不認同他們的結合,雖然已經生了一個小寶寶,但是男的只感到壓力重重,無法堅持立場,甚至無法接受突然有個這樣大的女兒。女孩說:「他們不是重組家庭,他們是爭吵家庭!」


我們的家庭評估程式,就是首先量度孩子在觀察父母互動時的生理反應,包括心率及汗腺變化,然後再量度父親在觀察自己父母交談時的生理反應。發覺即使是後父,女童對父母的交流模式,身體有十分劇烈的反應。而輪到父親時,他對自己母親同樣有極大的反應。身體是不會騙人的,表面上看不出什麼,骨子裏卻是一環扣一環。問題是,矛盾長期解決不了,不但處理不了孩子的情緒,反而是父母孩子三人都患上憂鬱症。


沒有親情,我們活不了,太多親情,有時又受不了。


另一個八的男孩,患上了多動症,行為不受控制。我們也邀請父母交談半小時,同時量度孩子的生理反應。


父母談的都是閒話家常,男孩卻有很大的生理反應。他們還有一個兩歲女童,一直躺在父親懷中。十分舒服地聽着父母談話,一動也不動。


房的一邊是父母抱着小女童一個溫馨的畫面,另一邊是一個孤獨的男孩,眼瞪瞪的在暗處看着。原來他們家也是一房一廳的小單位,父母與女兒住房,男孩睡廳。可以想像他真的是不斷在外面偷窺房中的一家三口,自己卻沒有一種歸屬感。


原來這也是一個重組家庭,男孩是母親前一段婚姻帶來的,雖然三四歲就跟着後父生活,卻一直只肯叫他叔叔。他的親生父親已經另組家庭,男孩卻始終無法放下。


男孩說:「我的行為是屬於自己的,誰也管不了!」他針對的當然就是後夫!母親知道孩子的心事,就是無法拉近孩子與丈夫的距離。這是一個重組家庭往往需要面對的過程:媽媽(或爸爸)選擇了一個新伴侶,孩子就要接受這個新爸爸(或新媽媽),這對孩子來說,是很不公平的。很多重組家庭,都沒有真正地「重新組織」起來,反而是父母各自擁抱或維護自己的孩子。這個家庭也是一樣:眼前的畫面是,爸爸緊緊地抱着自己的兩歲女兒,媽媽就擁抱着自己的八歲兒子。男孩變回一個小嬰兒,也牢牢地抱住母親不放手。 


第二次見這家庭時,多了一個十歲的男孩。那是父親與前妻所生的孩子,一直在國內與祖父母同住,現在也來港加入父親的新家庭。一家三個孩子,父母各有一子,加上共同所生的小女童,十分熱鬧。


大哥的加入,改變了二弟的孤單,三個孩子看來十分合作。倒是那一直在家看管孩子的爸爸,對於自己這個「住家男人」的角色,特別耿耿於懷。


這不單是個重組家庭,也是一個移民家庭,從內地移居香港,一切都要從頭開始,只靠母親在外工作養家。丈夫是個傳统男人,無法接受夫妻改變了角色。那麼,他為什麼不出去找工作呢?他給的理由是「因為要照顧孩子!」看着女兒如此舒服地躺在他的胸膛上,不難瞭解這也是男人最放不下的地方。出去工作,重新面對這個陌生的城市,還是放棄這種大男人的自以為是?妻子對男人的舉棋不定萬分不耐煩,覺得他都成為「怨婦」了。男人唉唉怨怨,肯聽他訴苦的,不是妻子,反而是他的母親。


專家對重組家庭的觀點大都主張父母要融合成為一個新體制。你不必勉強自己去愛孩子,但是你有責任要給予照顧。這是重組家庭的準則。問題是,家庭的結構並非只有一個樣貌,對於一些終日為柴米油鹽疲於奔命的夫妻來說,能湊合在一起已經很難得,其他都是空談。


但是孩子的行為問題,父母就沒有辦法處理,只有全部歸咎於他自己有多動症了。


可見跨代家庭的前因後果,包羅萬象,影響的不只是過去,更是現在及未來。

 
 
 

Comments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on No. 4 Pottinger Street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for general informational purposes only. All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provided in good faith. However, we make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of any kind, express or implied, regarding the accuracy, adequacy, validity, reliability, availability or completeness of any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or our mobile application].
Copyright © 2021 Asian Academy of Family Therapy.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