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李維榕專欄

Updated: May 13

溫柔、幽默和玩耍



作者: 李維榕博士

原⽂刊載於信報財經新聞專欄<故事從家開始>

攝影:阿執司


見到一對由蒙古來的夫婦,他們都是老師,但是他們的孩子卻不肯上學。談起孩子的問題,雙方都是各持己見。媽媽認為爸爸不懂得教孩子,只會打駡;爸爸認為媽媽太溺愛,什麼事都是兒子說了算,父母勢不兩立。說着說着,話題再不是關於孩子,而是指向對方。


孩子出了問題,理應父母一同商討對策。有趣的是,很多父母在這時候,偏偏變成互相指責,或乘機翻舊帳。反而是那個出了問題的孩子,坐在一旁,顯得十分不耐煩,好像完全事不關己。


這種家庭現象很常見。所以說,教導孩子並非父或母與孩子的問題,而是夫妻之間的問題。不止一個孩子向我們說過:「我的爸媽都很愛我,但是他們不愛對方!」不愛伴侶,只愛孩子。這種愛,對孩子來說,可能太重了,甚至會愛出問題來。


父母努力滿足孩子的需要,而孩子最需要的,就是一個溫馨的家庭,一個讓他們有安全感、不用擔心父母的歸屬之處。我相信這不單是孩子的天性,也是成年人的渴望,誰不希望有個溫馨的家庭、靈魂伴侶?無論吵得多厲害,這些不斷貶低對方的夫婦,心底下都是希望找到對方。只因為過於失望,才把全部怨恨像垃圾一般潑向對方。除非他們對自己的婚姻失去興趣,另有所屬。大部分的男女,都對家庭有一定的眷戀。只是彼此的疏遠一旦養成習慣,便成為一個家庭的操作模式,更是欲罷不能。要了解一個家庭的操作模式,最好就是問他們的孩子。因為孩子是每個家庭的鏡子,也是一個家庭的溫度計,他們最知道家中是寒是暖。


很多父母都尋求親子之道,但是怨懟中的父母是最不適宜「親子」的。因為無論他們怎樣努力,孩子只會接收到父母的焦慮、不安、和面目猙獰。Gottman 的研究指出,最傷害婚姻的表情包括哀傷、忿怒、鄙夷和冷漠。其實對於孩子來說,父母之間的這些表情,也是最最傷害孩子的心態、和影響個性的發展。


所以,矛盾中的父母必須有自知之明,才可以有效處理孩子問題。而最能令父母當頭棒喝的,也正正是出自孩子的聲音。因為很多孩子的問題,往往都與父母之間的不協調有關。像這對來自蒙古的夫婦,他們忙着爭論誰是誰非時,完全沒有考慮到孩子在聆聽。直至孩子向他們表達自己的心意,他們才為孩子的明察秋毫感到驚訝。


一個讓人感到溫暖靜好的家庭是需要經營的,說難可難,說易也很容易。全憑你為自己建立一個怎樣的水準。


歸納這些孩子的提議,讓我們在這裡提供一個打造和諧家庭的良方:


1. 加添一點溫柔:首先需要明白何為缺乏溫柔?一句不必要的惡言,一閃而過的鄙夷之色,一份無端的貶低,一個批判的眼神,在婚姻關係中都可被視為一種暴力。不管是冷暴力還是熱暴力,都是一樣傷人,讓你喪失靈魂。反之,一絲笑容,一聲問好,一個包容的表情,或是用手做一下象徵式的保護,就可以起死回生,為全家人帶來滋潤。


溫柔的範圍很大,你不一定要成為大情人,但是你必須有禮貌。怪不得周公立國第一件事就是建立「禮樂」。「禮」是一種修身之道,因為禮的各種形式讓你變得體態優雅,不能任意放肆。如果加上「樂」就更佳。試想想,沉醉在一個有禮有樂的氛圍,人也自然變得柔情似水。


2. 別吵,別吵,別吵:要創造溫柔,就必須學會閉嘴;而閉嘴,是最流行的時代病。不管是男是女,我聽得最多的埋怨就是:「我向你投訴,你聽着就成,不用長篇大論向我說教!」肯聽就成,當然不是那麽容易的一回事,說不定又怪你像木頭。但是禍從口出,禁不了口,一場好意往往變得不歡而散。


禁語,是很重要的修行之道。不停說話,往往表達的只是一個人內心的焦慮。我曾經與一對夫婦工作,男的投訴沒有聽他說話的人,女的埋怨男的無法停止說話,也不知雞先蛋先。後來才知道,男的不論何時何地何人,都有說不完的批評和提議,弄到神憎鬼厭。連兩個出嫁了的女兒都不肯回家吃飯,免得吵架收場。


很多人選擇與ChatGPT對話,因為起碼機器比人更善解人意,而且你有方法隨時叫它閉嘴。


3. 能夠做到溫柔,又不長篇大論,是需要長時間鍛鍊的道行,十分不容易。如果你能加上五分幽默感、三分玩耍,你的修身齊家道行就可以達到爐火純青、出神入化。問題是,要改善家庭,必須兩人同步而行。否則半天吊,一個在天一個在地,也無補於事。


那麼,那蒙古家庭怎樣了?


他們終於明白婚姻也是一段兩人成長之路,帶着孩子滿意地回家了。

Comments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on No. 4 Pottinger Street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for general informational purposes only. All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provided in good faith. However, we make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of any kind, express or implied, regarding the accuracy, adequacy, validity, reliability, availability or completeness of any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or our mobile application].
Copyright © 2021 Asian Academy of Family Therapy.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