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維榕專欄
- aaftwebsite001
- Jul 7
- 4 min read
如何做成功的離婚父母
作者: 李維榕博士
原⽂刊載於信報財經新聞專欄<故事從家開始>

攝影:社欣
離婚後,如何做成功父母?這個問題一直壓在我心上。
因為我們有一個離婚孩子的項目,收集了很多孩子的心聲和表達,也製作了不少有關這個題目的繪本和文字。孩子的資料我們收集得相當充足,相同經歷的孩子看了往往引起共鳴,很多甚至願意加入自己的故事或繪圖。
在孩子的故事當中,最常被引用的一段是一對小姐弟寫給父母的信:「爸爸媽媽,如果我們選擇跟你們任何一人生活,不要以此作為個人的勝利,否則我們不能選擇。」而當父母為了爭取撫養權而告上法庭時,孩子大都認同繪本中另一孩子的一幅畫;畫的是一個孩子被放在煎pan上與一只雞蛋同煎,而控制火候的正是父母的雙手。
總括來說,除去一些偏幫父母某一方的孩子。大部分孩子的心聲,都是不希望自己最愛的父母,變得反目成仇;這對他們是最大的煎熬。
當這些孩子有機會向父母坦誠表白時,父母都會很被感動,甚至即時對彼此友善一點、包容一點。但是到了緊要關頭,例如決定撫養權時,所有的進步都會打回原形。
可知有些決定實在不容易被當局者接受。孩子跟誰?這個決定其實意義深遠,對敗訴的一方甚至可以造成難以排解的創傷。遇到這種情形,很多法庭都會問孩子的意願,但是孩子要做這個決定也是同樣困難。因為無論孩子怎樣深思熟慮,落選的一方都會覺得失望和很不服氣,都會認為孩子受了別人的支使。在絕望之餘,找律師打官司,仍是唯一的最後掙扎,即使他們知道這樣做就是把孩子放在煎pan 上。這是一個三敗俱傷的局勢,就像一幕希臘悲劇,很難阻止它的發生。
歸根究柢,有些父母在婚姻破裂的震撼中嚴重受傷了,讓他們把所有的負面情緒都歸究於對方。孩子的爭奪戰,更是成為全部情緒的歸依和爆發點。這些父母雖然愛孩子,卻把自己的需要與孩子的需要混為一體。他們不知道忠心的孩子為了取悅他們,會把父母的需要,變成自己的需要。父母的創傷,也成為他們的創傷。而這些嚴重壓制自己的孩子,最容易產生情緒問題,成為兒童精神健康的一個重要考慮。我們所接到的很多離婚個案,都是因為孩子出了行為或精神狀態,而這種情況如果沒有改善,也會成為成人的精神問題。
所以怎樣做成功的離婚父母,是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這裡指的不只是技巧的考慮,父母也要先為自己療傷,而不是心中充滿恨意。很多共同撫養孩子的父母,連坐在同一空間也難以容忍。最好對方不要在自己視線內出現,不要呼吸同室的空氣。而最有趣的是,他們也往往承認,一見面就會腎上腺上升,一聽到對方聲音就會五臟翻倒。這種狀況,只會讓孩子擔憂,又如何成功做父母?
其實這種情況也不是沒有解決辦法。一般來說,既然雙方勢不兩立,就應該界線分明。反正分手了,父親有父親的親子理念,母親有母親的;河水不犯井水,互不言惡,彼此尊重。孩子也容易適應由一個家庭變成兩個家庭,這是一般離婚家庭的典範。
但是道理永遠都對,執行起來才知道多難。太多的前因後果,太多的是非恩怨。有些高度矛盾的離婚父母,他們無法相處,又無法真正分開。如果能夠界線分明,又怎會長久為各種小事而傷神?
因此,我把這題目還給父母,每碰一對在瓜葛中糾纏的父母,我都邀請他們參加這個話題:「離婚後,怎樣做成功父母?」
我這並非尋找一時的答案,只是希望把他們從互相攻擊的惡性循環中停下來,騰出一點尋找出路的空間。
其實並非只有父母需要思考這個問題,孩子也同樣關注。因為父母成功,孩子才有好日子過。
那個十三歲的青少年,聽到我們與父母討論這個話題,立即紀錄下來,圖文並茂。
在她筆下,不成功的父母,是兩個面目哀愁的大人僵在那裏互相指責,兩人都是一頭煙,孩子夾在當中就像電腦失靈、hang 機;成功的父母,是兩個面帶笑容的大人,他們頭頂上有一只和平鴿,孩子在中間望着,也笑得燦爛。
謝謝青年人,她畫的是離婚父母的浮世繪,把父母的成敗描寫得淋漓盡致。其實道理很簡單,生活中可以有無數個選擇和不同方式,但是結果只有兩個,一個是成功的,一個是失敗的。成功的就是大人和孩子都可以和平共處,失敗的就是每個人都困在忿怒和悲痛中,不得安身。
爭取孩子的父母都說愛孩子,要做成功父母。也許第一步要學的,就是有一種愛,叫做「放下」!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