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讀者投稿
也談Containment 作者: 奇樹@4砵典乍街 插畫: 社欣@4砵典乍街 「甚麼是心理治療?」對於個案家庭的問題,同學們針鋒相對,然而回到基本,原來喋喋不休的課室,頓時陷入沉思。 抱著懷疑思辨的精神,我們從反面入手:「心理治療並非要fix人。」怎說得通?家庭前來求助,...
Oct 15, 20224 min read


讀者投稿
《少年來了》 作者: 奇樹@4砵甸乍街 「不要問我那麼多,想幫我的話,快快派藥來!」 眼前的大漢似乎神色不悅。彼此對坐著,感受到那魁梧的身軀壓下來的煞氣。難以想像,他不過是個廿歲出頭的少年。 年紀輕輕,精神病紀錄卻已經不可勝數。他患有躁鬱症,多次被家人強制送進醫院,所有特效...
Oct 2, 20223 min read


讀者投稿
教我如何不愛他 (二) 作者: 麥棨諾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姜太的病情反反覆覆,持續了年多仍無甚起色。她時而無故失約,時而失聯,即使於診所已有年多的病史,都只是斷斷續續覆診了四次。直至某天的下午,姑娘們正準備放工之際,收到她的來電。姜太當時神志極不清醒,第一句就沒頭沒腦...
Sep 3, 20222 min read


讀者投稿
教我如何不愛他 (一) 作者: 麥棨諾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姜太是少數首次到診卻又滿面笑容的患者。願意來找我的人,或多或少有點情緒問題,要不是眉頭深鎖,就是異常亢奮。面帶笑容的,可謂少之又少。看到這麼難得的一位病人,我忍不住問她:「你看起來這麼高興,何以來找我?」。姜太...
Aug 19, 20222 min read


讀者投稿
給太太的一通電話 作者: 奇樹@4砵典乍街 疫情肆虐,陰霾久纏不散,就連住院也形成了一種「新常態」:家屬無法親臨,唯有藉固網電話攀談。取代面對面探病是不可能的事,但時間縮短了,家人理應會更珍惜那寶貴的數分鐘吧?我曾經天真地如此相信。原來,更常見的現實是,這份不便強化了某些家...
Aug 5, 20222 min read


讀者投稿
忠言逆耳、苦口良藥 作者: 奇樹@4砵典乍街 所有問題都不只是一個問題。意思是說,從不同的角度切入,對癥結所在很可能有南轅北轍的理解。尤其是人際關係的糾葛,牽涉的持分者越多,事情的貌相也越複雜。 我遇過一對夫婦,太太眼中的問題是「丈夫太不顧家」。丈夫是職業司機,要養活一家四...
Jul 20, 20222 min read


讀者投稿
初習家庭治療的一點分享 作者:奇樹@4砵典乍街 剛接觸家庭治療的時候,有一種「眼界大開」的體驗。看著個案家庭在房間裡,透過對話、觀察、和交流,將藏在各人心裡的情緒和觀點,逐一浮面辨認。而且,那經常都是負面的情緒。對「隔岸觀火」的學員來說,一邊替治療師抹一把汗,一邊慨嘆小說《...
Jul 6, 20222 min read


讀者投稿
我的病是太愛媽媽 作者:社欣@4砵甸乍街 媽媽緊急聯絡醫院,報告兒子在家情緒極度不穩,終日躲在房間,不時大叫大嚷、粗話連篇。他拒絕與家人有任何接觸,不願同枱進餐,不吃不喝多時,說飯餸有毒,連家中的水也有毒,故他會半夜出門買水買乾糧。家人對他説話,或是在使用洗手間發出一點點聲...
Jun 22, 20223 min read


讀者投稿
抑鬱的意義 作者:奇樹@4砵甸乍街 前來求診的年輕人,一頭稀疏且凌亂的頭髮。「我有脫髮問題。」他的聲線漫不經心,彷彿令他焦灼的另有其事。 還未夠三十歲,他已經被生活折騰得精疲力竭。陷入情緒低谷已經好幾年了,他嘗試各種藥物,卻依然像一隻揚不起帆的船,在汪洋裡無助地漂泊。近幾年...
Jun 8, 20222 min read


讀者投稿
身心受障兒童(1)與家庭治療 作者:Sarah 6月6-12日是英國的照顧者週,旨在喚起公眾人士關注照顧工作,特別是沒有受薪的家屬照顧者(主要包括照顧受障子女的父母、照顧受障人士的祖父母、兄弟姊妹、配偶、親戚以及照顧年長父母的子女)面對的挑戰,更希望各界認可這些照顧者對家庭...
Jun 8, 20224 min read


讀者投稿
學習家庭治療的一些反思 作者 : 葉浩堅先生 (執業大律師、亞洲家庭治療學院註冊會員) 我是一名執業大律師。2016年我公餘時修畢香港理工大學心理學課程,再報讀香港大學行為健康碩士課程,該課程涵蓋我甚感興趣的心理治療法,包括認知行為療法、戲劇治療法等。湊巧我的一位同學在亞洲...
May 11, 20222 min read


讀者投稿
從管理顧問到家庭治療 作者:趙家頌女士 (亞洲家庭治療學院註冊會員) 管理顧問主要是解決商業問題,而家庭治療師則主要處理人際關係和情緒問題。表面上風馬牛不相及,實際上卻有一些相似的地方。以下提出兩點,希望能從不同的角度介紹家庭治療。 其一:抽絲剝繭,認識問題本源...
Apr 27, 20222 min read


讀者投稿
【我老公死了】 作者:奇樹@4砵典乍街 那個面容疲憊的女子高聲宣告:「我真正的老公死了。把我抓進醫院的那人,是閻王派來的假冒使者。」 這是一個奇怪的告白。誰又能確保每天醒來的自己,跟昨天那個是同一個人?橫看成嶺側成峰,人心的面向更加複雜難測。然而從她的經歷可以肯定的一點是,...
Apr 13, 20222 min read


讀者投稿
【母女重逢】 作者: 奇樹@4砵典乍街 開始在濫藥科診所工作的第一天,前輩分享的一番話,令我震懾三分:「這裏的病人有個共通點,就是他們不多願意回來覆診。如何engage他們,是你的首要工作,亦是最難的工作。」 因此,當阿典那次連同母親來應診,我不禁有點喜出望外。有種子女攜眷...
Nov 25, 20212 min read


讀者投稿
我得嘅 作者: 奇樹@4砵典乍街 Pic by kit@4砵甸乍街 疫情爆發後,為了持守社交距離,病人得靠牆坐得老遠,診症室的桌上更添了一塊透明塑膠隔板。看不清對方的容貌時,彷彿也窒礙了人與人之間共感的能力。 這位患抑鬱症的女士,戴了個寶藍色的口罩,跟夏天的海般靛青的長裙相...
Nov 10, 20213 min read


讀者投稿
媽媽, 請給我多一點時間 作者: 新地醫生 Pic by kit@4砵甸乍街 第一次接觸俊俊和他的媽媽時, 感到氣氛沉重, 很難接近媽媽。一個小時的會談, 媽媽的電話響了六次, 她遙距指示同事, 精簡、清楚、快捷! 談到兒子, 同樣直接: 「兒子不喜歡兩個弟弟,...
Nov 2, 20212 min read


讀者投稿
幫我鬧下個仔 作者: 奇樹@4砵甸乍街 正當我準備叫號下一位病人,精神科護士敲門竄進,一副煞有介事的樣子。 「是這樣的,」他一邊摩拳擦掌,一邊靦腆而笑。「接下來這個症,有點兒複雜。」 這個二十歲的青年,剛從自願戒毒所溜走回家了。他馬上故態復萌,問祖母借錢去夜蒲吸毒,作息...
Oct 26, 20212 min read


讀者投稿
太婆又來了 作者: 新地醫生 情景: 精神科診所 人物: 太婆 (80多歲), 曾孫女 (12歲小學六年級學生), 學校社工, 精神科醫生 太婆: 你太頑皮了, 不聽我們的話, 只懂打機看電話, 又向爺爺發脾氣, 打爺爺。 曾孫女: 我好想和朋友傾電話,...
Oct 26, 20212 min read


讀者投稿
他對貓狗更溫柔 作者: 社欣@4砵甸乍街 有幾多對初戀情人可以一起走進婚姻?這對夫妻從中學起拍拖,先同居後結婚,一直與雙方父母相處融洽,按計劃懷孕,一箭雙鵰懷上龍鳳胎,舉家歡騰。沒人預料這天賜的禮物成為惡夢的開端。 產前檢查發現龍鳳胎有罕見病的特徵,後來又發現胎水少,胎兒生...
Oct 20, 20213 min read


讀者投稿
咁你即係唔信我啫 作者: 奇樹@4砵甸乍街 Pic by Kit@4砵甸乍街 在我剛接手這節門診的第一個早上,來了一對氣急敗壞的母女。對於不大認識的病人,遑論初次接觸,我都需要花時間琢磨她的病歷。她上星期才剛進了急症室,在家中大吵大鬧,經評估後拒絕入院,因而提前了覆診。那次...
Oct 6, 20213 min read
bottom of p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