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李維榕專欄

家庭治療的當前任務


作者: 李維榕博士

原⽂刊載於信報財經新聞專欄<故事從家開始>


攝影: 阿執司@4砵典乍街



亞洲家庭治療學院第八屆年會,正在香港舉行。這個每年都在亞洲不同地區舉行的大會,大本營在香港,經過在上海、東京、台北、星加坡、及首爾等地所主辦的業界交流後,這次又回到香港來。


這次會議的主題是:重新接鏈,聯結家庭治療社群!


疫情以來,大部分專業接觸都在網絡空間進行,再次相聚,大家都很興奮。人是靠接觸才產生火花的,甚至有人相信每天要擁抱三次,才活得踏實。當然,身體的接觸,並不等於心靈相通,但是只要聚合,就有產生創意和活力的可能。


這次大會聚集了亞洲多個地區的專家,還有歐美多國家庭治療學術及專業團體的代表,一共有六十多個專題講座。由孩子及青年人的精神健康,婚姻和離婚所面對的各種挑戰,以至跨代家庭的動力,這個為期三天的交流,同時包括研討家庭治療師的培訓,和家庭治療在不同文化及專業領域的運用。


什麼是家庭治療?家庭為什麼需要治療? 這是兩個常被問起的問題。


由Freud 的心理分析開始,以至現代流行的認知行為學派,大部分心理治療都是從個人的內在心態去理解及處理個人的困擾。家庭治療卻從內而外,從人際關係的角度去拆解個人問題。從這個角度而看,人的問題絕不全屬於個人。因為人是互相依賴(interdependent) 的動物,尤其是孩子,生下來就從照顧者的互動中學習人與人之間的依戀模式(attachment patterns)。因此孩子的精神困擾,大都與家庭關係有關。人是社群動物,卻老是在人群中感到孤獨,人與人可以同床共枕,卻存有無邊無際的的距離;親人的疏離,不但對當事人帶來壓抑,對孩子也會造成創傷。


亞洲家庭治療家院一項與學校合作的計劃,就是為學校出現問題的學生提供家庭評估,不但量度孩子面對父母關係時的生理反應,同時鼓勵孩子向父母表達心聲。我們發現,大部份孩子身處父母矛盾當中,都會產生劇烈的生理反應,心率加速、汗腺增加等等。問起他們來,很多青少年都會告訴我們,他們是怎樣地為父母的關係緊張而焦急。參與評估的校長和老師也往往發現,孩子在學校的行為模式,反映的正正就是家庭的共處模式。如果家人的關係長期無法調停,這些孩子長大成人,很容易就繼續帶着這種人際關係的模式,阻礙了他們自己的個性發展。我們團隊的精神科醫生,就是以「邊緣型人格」的發展為主題,在大會報導這種個性發展與家庭關係的根源。


有人問:「是否一定要全家出現?一個人來可以嗎?」


其實重點不在人數,而在於治療師的理念和功力。見全家人不一定就是家庭治療,見一個人也可以窺見全家動態。


除了青少年的工作,家庭治療所提供的範疇很廣。一位家庭醫生告訴我說:以前看病人,都只看「病」,學了家庭治療後,很自然地就把屬於同一家庭的病人,集成一個整體,也看到每個病人怎樣受到彼此關係的牽連和影響。她說:「只要每次看病時,同時關注到病人的精神困擾,分享一些小訊息,就比單是用藥有效多了。」這次大會也有一項專題討論,就是如何把家庭治療的理念帶入醫療系統。


從人際關係看人生百態,會讓你擴大視野,讓你看得到關係是一張無形的網,固定了每一個人的位置和角色。像京劇的面譜,黑白分明,又像希臘的悲劇,怎樣也逃不過命運的安排。必須找到新的角色和劇目,故事才有新發展,


學院有一個由李錦記家族基金贊助的跨代家庭中心, 重點就是探討如何打破跨代家庭所遺存下來的束縛,讓每一代都有機會發展潛能。大會特別邀請了一位專家,從神經心理學的角度,介紹多代家庭的最新發展。


總體而言,家庭治療是一個跨專業的心理治療主流,它是集合了心理學、科學、人類學、社會學及哲學的一種系統思維。人的關係千變萬化,但是萬變不離其宗,總是離不開幾個常見或不常見的關係模式,重覆又重覆。人也是最善於自尋煩惱的動物,離不開關係,卻又老是把關係弄糟,你追我逐,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家庭治療並非提供一個置諸四海而皆準的大道理,而是與家人一起找出關係糾結之處,抽絲剝繭,從而找到新出路。它也有異於家庭教育,因為誰都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但是知易行難,沒有貼身裁剪的策略,很難突破。


無論情況有多糟糕,只要不放棄,都會柳暗花明。人的韌力本來很大,問題是一旦堅持己見,就失去一同解決問題的能力。大會閉幕將由法鼓山道場為我們主持茶禪,助我們放下心中的執着。


家庭治療在歐美已有多年歷史,在亞洲卻仍是發展期中。這次年會,同時是慶祝家庭治療中心正式開幕。


這個由賽馬會慈善基金資助的家庭治療計劃,將會讓我們的臨床、培訓和研究工作,都更上一層樓。

 
 
 

Comments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on No. 4 Pottinger Street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for general informational purposes only. All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provided in good faith. However, we make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of any kind, express or implied, regarding the accuracy, adequacy, validity, reliability, availability or completeness of any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or our mobile application].
Copyright © 2021 Asian Academy of Family Therapy.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