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李維榕專欄

婚姻大改革



作者: 李維榕博士

原⽂刊載於信報財經新聞專欄<故事從家開始>

ree

攝影:阿執司


這是一個患上抑鬱症的男人,已經有好幾年,他的精神科醫生看到不單是男人的問題沒有改進,連他的六歲兒子也變得失控,讓她不得不從家庭着手。


這家庭還有另一個兒子,已經二十多歲,患有中度智障,很少說話,坐在一旁不停畫畫。但是眼睛卻𣎴斷看着父母,把家庭內發生的一舉一動都收入眼中, 而手中畫出來的每一張圖畫,都是不同顏色的一片混亂。


我們為這家庭做了一次評估;父母都很關注孩子,尤其小兒子。也正因如此,他總是搶着說話,好像一個人把家中三人的話都搶光了。而且每句話都是暴露家人的矛盾。他形容自己的家庭𨶹係是一環接一環:「爸爸駡媽媽,媽媽駡哥哥,哥哥駡我,我就駡所有人!」

我們與父母談話,他像個小管家,不停在旁補充、或更正。母親說:「在家也是一樣,管着爸爸是否睡得太多,吃得太少。」


都說孩子是一面鏡子,那麼這鏡子反映的是什麼?


如果你留意小兒子的行為舉止,就會發覺他反映的是一股焦慮,一股為家人感到不安全的焦慮!也反映着父母之間存着不言之隱。但是由於孩子過於活躍,父母忙於應付,更加沒有機會處理夫妻間的瓜葛。母親把一切問題都歸咎於男人的病。父親發病時就駡人,所以被診斷為躁鬱症。他的家族交給他一盤不錯的生意,他卻因為賭博問題而被迫交由妻子接管。


男人自知理虧,他說:「本來想賺多一點錢送大兒子入療養院,沒想反而闖了禍。現在只有死忍,不然又可以怎樣?」雖說要忍,他是一臉的不甘心,又說:「以前手下的伙記,現在對我也不客氣,冷嘲熱諷…。」 妻子聽了,立即為他們反駁:「他們都是好伙記,是你自己不爭氣、不像話,別人才不尊重你。」


其實他在告訴我們,最不支持自己的是妻子。他輕聲地說:「連她都不站在自己的一邊,還有什麼可說!」這是一個很常見又很吊詭的夫婦問題:究竟夫妻之間,應該是幫理還是幫親?聖嚴法師說:「家是講倫理,而不是講理的地方。」果真如此,那麽妻子就應該支持老公,不管他有理還是沒理。


問題是,大部分人都喜歡講理。不但處理夫妻關係如此,教孩子也是一樣。聽過很多母親都會這樣對父親說:「我教孩子的時候,不管你認為我多麽不好,請你不要即刻幫着孩子說我不是。」母親最渴望的,就是父親對孩子說,「這是你的媽媽,我不許你這樣對她說話,」 但是很多父親即使口中不說,心中也真的站在孩子一邊,不是認為是老媽過於壓迫孩子,就是情緒失控。結果孩子教不成功,父母反而成為敵對,這種處理辦法實在得不償失。


什麼是倫理?倫理就是長幼有序,夫妻互相扶持,父慈子孝,一套所謂傳統的家庭操作準則。在這種不言而悟的不成文法則下,家人的支持就是無條件的接納和包容,尤其在對方處於低潮的時候,默默地彼此守護。不幸的是,很多夫妻在遇上困境時, 都免不了互相指責,甚至惡言相對,對於本來已經低落的配偶,更是落井下石。


怪不得這男人久病不起。他自小就沒有被原生家庭看好,娶了個能幹的老婆,更加把他的能力比了下去。大兒子智障,又讓他感到無限壓力,現在連小兒子也欺負他。他只有死忍,忍不住時就大發作,怪不得被診斷為躁鬱症。

這個發現,也讓他在場的精神科醫生恍然大悟,原來他的病徵,與他的家庭背景及所發生的事故是息息相關的。這樣他的治療就不能只靠用藥,還要改善夫妻關係,讓他們更有效地經營小家庭。


但是這種改變絕對不是一個人的工作,這是需要夫妻一起完成的,只是任何人嫁了一個保護不了自己而又不停發狂駡人的丈夫,都很難和顏相對。即使心中已經多加容忍,隱藏不了的憤怒也免不了找尋機會破口而出。如何協助這些癡男怨女改變他們的共處方式?對所有治療師都是一種挑戰。


婚姻治療,原本是為尋求改善夫妻關係的夫婦而設。但是很多我們常見的夫婦,都是因為孩子出了問題,才被迫面對彼此的分歧。他們的互動模式已經是經年累月所形成,非要來一次婚姻大改革不可。


我們把孩子支開,讓夫妻二人有機會面對自己的矛盾,不但要聆聽他們各自的苦惱和孤寂,還要引起他們改變現狀的動力,重新擬定一個打造婚姻的新藍圖。丈夫保証有壓力時絕對不能向妻兒發洩,妻子也答應不再處處奚落丈夫。要改變這些經年積聚的壞習慣,非要九牛二虎之力不可。


誰不希望有個美滿家庭?夫妻只是因為過於失望才互相指責。有了夫妻相處的新藍圖,還要一步步的把它實現起來,這絕不只是一個建議。婚姻治療師的工作,就是加入家庭的系統,與當事人一起努力建立一個簇新的共處模式,直到成功為止。


這項工作十分費勁,卻讓你經歷到一個更豐富的人生。

 
 
 

Comments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on No. 4 Pottinger Street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for general informational purposes only. All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provided in good faith. However, we make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of any kind, express or implied, regarding the accuracy, adequacy, validity, reliability, availability or completeness of any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or our mobile application].
Copyright © 2021 Asian Academy of Family Therapy.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