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李維榕專欄

背後的角色

作者: 李維榕博士

原文刊載於信報財經新聞專欄〈故事從家開始〉



百忙中,收到一位父親的來電,有點愕然,不知道又碰上什麼麻煩。

原來他告訴我,他的小兒子成功出國了!

他說:「已經一個多月,一切順利,知道你關心我的孩子,特別告訴你!讓你也高興!」

我真的很高興,一時間忘形得手舞足蹈!

我與這個家庭工作了好長的一段時間。開始是婚姻問題,大家努力挽救。當時女兒十二歲、兒子十歲,姐弟二人合力在父母當中周旋,為他們打氣。

記得姐姐語重心長地對父母說過:「我多麼渴望可以參加你們的銀婚紀念,還要等十三年!你們會讓我等得到嗎?」

弟弟不善言談,索性用手把父母反方向的面孔轉向對方,又把他們的手拴在一起。

但是父母的婚姻越來越僵化,姐姐變得反叛、行為失控;弟弟則把自己反鎖在衣櫥內,又企圖自殺。

到父母宣布離婚時,兩個孩子都不再說話。由開始時設法補救,到最後澈底絕望!父母安排他們見我,想為他們疏導情緒。但是此時他們再也不肯信任大人,只顧低頭玩電腦,完全當我透明。

我只好嘆一口氣,對他們說:「很抱歉,我令你們太失望了,無法成功挽回父母的婚姻。你可以選擇生氣不理我,但是既然來了,也可以選擇利用這機會, 向父母表達你們的立場!」

他們商量了一回,決定要給父母寫信。

跟着就各自在電腦上低頭苦幹,還以為又在敷衍我,原來電腦是互通的,他們真的一同給父母寫了一封信,令我至今不能遺忘:

不要在吵架時假裝沒有吵架,我們並不笨。

不要在我們面前說對方壞話,或者叫我們偏幫一方,這讓我們很生氣。

無論我們選擇跟哪一方生活,都不要當是個人的勝利,否則我們無法選擇。

不要說你們所做的一切是為了我們好,你們要為自己負責!

孩子的心聲,真的打動了父母,讓他們自覺慚愧。因為無論多麼明智的父母,面對婚姻破裂的千愁萬恨,都會被負面情緒蒙了眼,看不到孩子被夾在中間的為難。

但是跟着而來的法庭訴控、財產分配、撫養權的爭奪,以至每次收到對方律師信時的情緒激動,讓這一家人不斷活在水深火熱中。原以為離婚就可以一了百了,不幸的是,對他們來說,離婚不過是從一個戰場,跳入另一個戰場。

父母都不肯放棄撫養權,法官判決父母輪流回到家中照顧孩子。一週父親,一週母親,希望在家庭破裂後仍可以維持一種家的假象,但也同時讓所有離婚前沒有解決的矛盾繼續寃魂不散,甚至更惡化。

那段日子,父母常來找我,因為這種「分期家長」的安排實在不容易處理。為了避免不斷給對方發律師信,他們有爭議時就找我評理。

我們約法三章,大家界缐分明,是你的一週就全歸你打理,不是你的一週就不得無端干涉,也不可越界。我這一招是從我的裝修師傅學來的,他叫那種有兩個洗臉盆同排在一起的格局為「離婚臉盆」(divorce sink),即是各洗各的,彼此不相侵犯。好在父母都不得不同意遵守這個準則,因為總比不斷上法庭為妙。

有一陣子他們也好像真的相安無事。

但是孩子畢竟不是洗臉盆,父母的情緒也不是那麼容易收放自如,這只是無辦法中的一個辦法,讓大家制止情緒的泛濫。用在生活上的安排猶可,有關學業或孩子出現行為問題時,就只能在手機上交流。

離婚離得不澈底,往往讓孩子更難適應。女兒在出國升學前,要求與父母一起見我,她首先單獨和我討論,然後才與父母一起談。

她說:「這幾年與弟弟留守在家中,每週看着父母輪流回來照顧,實在搞笑。他們表面上互不相干,一切訊息都經由我們傳遞,但是彼此之間就更加敏感,這種戰戰兢兢的生活誰也受不了!」

父母活得不安樂,兩個孩子也一直碰碰撞撞。現在要離家了,她想好好地與父母一同反思,但是又害怕難以溝通,所以請我在旁協助。

那天弟弟沒有來,但是姐姐的話,大都與弟弟有關。她最擔心自己走後,弟弟更是孤獨難耐。

她聲淚俱下,不停提醒父母:「不要再說一切都是為了我們,你們自己好好活就成!」

最後她說:「對你們的事,我不想再生氣了,你們也不要再氣惱對方!否則弟弟就更難受!」

每次聽到孩子那肺腑之言,父母都會大為感動,承諾一定會改變。

但是婚姻失敗,給每個人都帶來難以估計的傷害,即使父母放得下,孩子也不容易接受生命中兩個最親密的人成為陌路。

最後一次見這家人,是弟弟提出的。

這次他要求增長與母親,而減少與父親相處的時間;父親認為這是受到母親的唆擺,但是他魏然同意了,避免了一場大戰爆發,小弟也第一次感到釋然。

每當我描述一些家庭舞台上的小片段,都有人會問我:後來怎樣了?

其實家庭故事都是很多小片段組合而成的,治療師不是導演,我不過是劇本中的一個小角色, 陪襯在背後,讓每個家人都能夠把自己的角色發揮起來。

 



 
 
 

Комментарии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on No. 4 Pottinger Street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for general informational purposes only. All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provided in good faith. However, we make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of any kind, express or implied, regarding the accuracy, adequacy, validity, reliability, availability or completeness of any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or our mobile application].
Copyright © 2021 Asian Academy of Family Therapy.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