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讀者投稿

人際界線之必要性

作者:奇樹@4砵典乍街





插畫: 小魚


弗洛伊德留給後世的一個洞見是,原生家庭生活是構成人格發展的主要因素。嬰兒從小就與他人有人際互動,尤其是與原生家庭中的主要照顧者,將會影響到他未來與其他人的人際關係發展。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看,「成長」意味著逐步脫離原生家庭的環境,建立自我的思想和喜惡。這個挑戰在現代社會更為嚴峻,因為科技和資本結構令社群變得更疏離,自由主義亦從小灌輸個人本位的價值觀,這種文化深深影響著現代人的心理需求,甚至衝擊着傳統家庭美德。簡言之,社會一方面鼓勵人要獨立,但要獨立生活的門檻卻越來越高。


在兩難的文化背景下,「人際界線」的概念愈發得到大眾重視。訂立界線的首要目標是建構自我,透過劃分內外、親疏之別,定義出我是誰的身分。家庭治療師Whitaker和Satir的理論有深厚的人本主義,強調個人性(individuality)、自由選擇(freedom of choice)和個人成長(personal growth)。這跟存在主義和Carl Rogers的心理學一脈相承。Bowen 提出的家庭系統理論裡,亦提到「自我區分(Differentiation of Self)的重要性。自我區分的課題是,如何在家庭系統中調整距離,令自己的理智和情緒不易受別人的壓力所影響。自我區分越成熟的人,即使承受壓力時仍能保存自我的想法,同時能維繫親密和有意義的關係。相反,區分程度低的小孩,動不動就被父母牽動情緒,即使爭執的內容與自己無關,也被影響到無法專注做事。


原生家庭的經驗,塑造了人對人際界線的慣性模式。當孩子從小被教導有欲望和需求是錯誤的,甚至應該感到羞愧,他們便會學習忽略自己,個人性因而被壓抑。這種模式可能來自父母的高壓管束,但亦可能,孩子是因為目睹大人的矛盾,而選擇犧牲自己來照顧父母的情緒需要。在自我發展早期已經要承擔照顧父母的責任,人際界線打亂了,便容易造成角色的混淆。


一個人長期處於這類關係,日後將不自覺地涉入別人的問題,或任由他人左右自己的決定。情感太容易受人牽絆,無法接受每個人的看法可能存在差異,無謂的矛盾因而衍生。又或者,會透過犧牲奉獻來討好遷就對方,以換取所需的認同感,直至超越臨界點,便一發不可收拾地爆煲。根據弗洛伊德傳承下來的智慧,這些現象絕非個人情緒失調,仔細發掘的話,其實在幼年經歷裡早已有跡可尋。

Recent Posts

See All

1 Comment


suetlan.chan
Feb 01, 2024

人際界線之必要性: it is very true that beginning of learning how to set boundary in the context of family at very early of childhood; however, it is a life time learning as well😽

Thank you so much! 🌷

Like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on No. 4 Pottinger Street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for general informational purposes only. All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provided in good faith. However, we make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of any kind, express or implied, regarding the accuracy, adequacy, validity, reliability, availability or completeness of any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or our mobile application].
Copyright © 2021 Asian Academy of Family Therapy.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