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投稿
- aaftwebsite001
- 3 days ago
- 3 min read
【家庭治療視角下的《家鎖》】
作者:奇樹

攝影:阿執司
最近終於讀了譚蕙芸的新書《家鎖:華人家庭這個巨獸》,作者以切身經驗,揭示了華人家庭中隱秘的傷痕與文化羈絆。這本書從她哥哥的思覺失調症出發,帶領讀者穿越精神疾病污名和父權體系構成的心理創傷。《家鎖》不僅是一部揭露個人經歷的作品,更是一份公共召喚,提醒我們關注家庭中的創傷如何影響每個成員,並呼籲我們探索療癒的可能性。
《家鎖》是關於譚蕙芸哥哥患病的故事。她的哥哥在青春時期因學業壓力崩潰,確診為思覺失調症;但這一診斷成了父母長達三十年的秘密,移民加拿大後,兒子幾乎完全與社會隔絕,錯失接受治療的機會。
這種禁語造成了雙重的後果。一方面,它將個體的痛苦孤立起來,讓病患無法獲得支援;另一方面,它也對其他家庭成員造成了沉重的心理負擔。父親多次要求女兒「這些事不要對外人說」,衝擊着譚作為記者的專業身份,使她在採訪、書寫其他精神病患者時感到分裂,甚至無法對自己誠實。
以研究家庭結構與系統的角度,《家鎖》有大量細緻的描述,反映了個人的精神病患跟整個家庭相互影響。精神疾病往往與家庭角色的混淆和結構失衡有關。作者提到,家庭權力的中心在父親手中,而母親則是消極順從的角色。當父親選擇否認疾病時,家庭內的其他成員也被迫跟隨這一決定。身為家中的小女兒,作者在長大成人後處處感受到父權結構的制肘,以致她為兄長爭取治療的努力屢次被家人的逃避與抵抗所阻撓。
譚家的悲劇亦有社會文化的層面。將兒子的疾病「藏起來」,是中產家庭維護體面的一種自我保護,因為在華人家庭中,疾病(尤其是精神疾病)往往被視為羞恥或失敗的象徵。作者花了無數時間和心力,才能走出「救援者-施暴者」的創傷敘述,放下對父母的仇恨。
《家鎖》中,譚蕙芸記錄了一次家庭治療的嘗試。1996年,在她的倡議下,家人曾到一位註冊的家庭與婚姻治療師處接受輔導。治療師提出了多項改變建議,包括透過恆常家庭會議改變溝通模式、劃清成員間的界線、父母學習退居輔助角色等。這些建議直指家庭的核心問題 -- 過度糾結(enmeshment)和權力不平衡。然而,這次家庭治療最終未能成功,譚家僅舉行了一次家庭會議就不了了之。書中提到,會議的討論內容包括起居時間、旅行計畫等,但大多無法達成結論,最終以「未有共識」告終。治療師的其他建議,如劃分活動區域、鼓勵子女獨立等,也幾乎未被落實。
家庭治療需要各成員的投入與反覆練習才能見效,但每個家庭系統都有其拒絕變化的慣性。儘管該次嘗試不成功,譚蕙芸選擇透過書寫來面對家庭的創傷。她提到,將家庭問題放在更大的文化與歷史脈絡中書寫,不僅是她個人的療癒過程,也是對社會的一種召喚。採訪和出版過程間,她的家庭重新獲得了一種集體的「整合感」,也為更多有相似經歷的讀者提供了共鳴與支持。
《家鎖》是一次對家庭創傷的深度探究,十分推薦精神健康工作者細讀。近年越趨普及的系統性思維和工作,希望有助幫助更多家庭及時「解鎖」。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