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投稿
- aaftwebsite001
- 5 minutes ago
- 3 min read
治療師的角度看《Grey's Anatomy》
作者: InIn

攝影:阿執司
《Grey's Anatomy》這齣美劇,我斷斷續續竟也看了幾年了。
說來有點慚愧,是直到幾年前聽陳可辛導演的訪問,才知道這部橫跨十五年的美劇,原來在世界各地有這麼多人和它一起成長。他說他陪女兒從最新一季追看回去,而我,卻是從第一季起,就泥足深陷了。
它總讓我想起當年追看《ER》的日子——那種讓人一集接一集停不下來的魔力,對我這樣一個特別看重「人與人連結」的人來說,格外有感。隨著年歲漸長,經歷的事情多了,看事情的角度也像換上了不同的鏡片。作為治療師,我愈看愈覺得,這根本是一齣在醫療外衣下,關於創傷與療癒的心理劇場。
劇中那群來自不同背景的實習醫生,每個人心底都藏著一道成長時期留下的傷痕。他們在醫院這個濃縮的生死場中,一邊學著成為醫生,一邊學著與自己的過去和解。女主角 Meredith 因為母親外遇而認定自己被父親拋棄,從此在關係中總是恐懼被離棄;她的好友 Cristina 童年目睹父親車禍離世,未被處理的創傷讓她的情感彷彿凍結在某個時空;而男主角 Derek 小時候父親被槍殺的意外,成了他生命裡揮之不去的陰影。
劇集細膩鋪陳他們如何在創傷中跌撞前行。而「成長」,往往像極了輔導的過程——先苦,後甜。我之所以對這部劇愛不釋手,也許正因為我自己,也是從成長的創傷裡一步步走過來的人。而我第一個試著理解的「創傷案例」,是我爸爸;第二個,是我媽媽。
作為治療師,劇中有幾個片段特別觸動我。Meredith 第一次去見輔導員時說:「我聽說,就算不分享、不表達,在這個房間裡也可以得到治療效果。」面對這樣倔強又自我保護的案主,作為治療師,該氣還是該笑?
後來好幾季過去,劇情推進到「集體創傷」的主題。醫院特地請來專長處理集體創傷的輔導員,為受影響的醫生進行面談。而我們那位難搞的主人翁,依然用官腔和表面的話閃躲。但這些,又怎能逃得過治療師的眼睛?最微妙的是,輔導員有權決定醫生何時能重返工作。就在 Meredith 幾乎要放棄盡快重返工作崗位時,她終於在那一節中,帶著幾分賭氣、幾分無力,敞開了心扉,說出那段集體創傷中她最痛苦的經歷。輔導員看見她願意直面自己,便「放她一馬」,讓她回到崗位。這彷彿印證了那句話:當你願意臣服坦然面對自己,奇蹟就在那一刻悄悄發生。作為治療師,有時看見個案那麼複雜,千軍萬馬地動員各種資源準備,但到頭來,往往是放下期望、盡情創造,就會得到令人意外的結果。
最近讓我深有感觸的,是主角夫妻面對工作上出現嚴重分歧甚至超越對方的底線的情節。Derek 在此情況下暫時離開”Time out”;Meredith 卻只能留在原地,無奈地接受他的決定。在婚姻裡,誰沒有經歷過這樣的時刻?一個選擇退一步喘息,另一個只能學著在原地等待。走過好些年才漸漸體會,婚姻這場修行,修的不是完美,而是在那些無法磨合的稜角之間,找到溫柔共處的方式。我們都在學習,如何在自己的創傷與對方的局限之間,依然選擇靠近。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