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讀者投稿

互採高姿態 (One-upmanship)

作者:石牆樹


ree

插畫: 小魚

One-upmanship 是相當常見的,但在日常生活上我們可能不太會用這個詞去形容那種令人心領神會的現象。台譯版的《脆弱的關係》把這個詞譯為「互採高姿態」,我認為這比網上辭典的「勝人一籌」更能描述雙向性及主動性。即其中一方在一件事上佔了上風,另一方就想辦法要在另一件事上爭勝,這種無形的比賽,往往會在雙方不為意的情況下不停重複。良性比賽可令雙方的表現進步,但在不太穩定或健康的關係上,這種比賽可能呈現為貶低對方,甚至拖對方後腿去顯示自己的威勢及高人一等的地位。

 

伴侶間的互採高姿態,會導致關係上的權力失衡。而因為任何系統都會趨向平衡,即關係中的一方覺得自己被比下去時,就會自然地往其他方面去找壓倒對方的理由。例如先生說妻子賺錢沒自己多,妻子可能會說正是因為先生只顧賺錢,孩子都不認得爸爸了,只會黏媽媽;當孩子要纏住媽媽時,媽媽就算覺得很煩人,也因不想「輸」而不能採納先生叫她暫時放下孩子的建議。反正對方想採高姿態時,他/她都一定要有超越對方的把握。

 

「所有夫妻都不斷試圖影響對方,但其中有許多企圖是暗地裏進行,而且經常是不自覺的。外在形態上是偽裝的。一個看似堅強、支配的先生(太太),經常只在掩飾自己缺乏安全感;而看似柔弱、畏懼的一方,或許透過暗中、間接的方式,施行強大的影響力。」


這段文字說的是家庭系統中常見的權力不平衡現象。看穿偽裝,也不是為了找出並怪責「做錯」的一方。在家庭系統中,問題的生成,是系統中每個成員都有所貢獻的。看到權力分佈不均並令家庭陷入困境,要解決問題,並不是移除有問題的一方,因為移除系統的組成部份,可導致整個系統崩壞。出路更可能是收窄已有的不平衡,讓佔上風的一方知道他/她的強勢令對方很難受,也讓處下風的一方找回自己應佔的位置,不以委曲求存的姿態助長對方的強勢。

 

除了上回說過的功能發揮過度/不足外,互採高姿態更多時候會不自覺地在伴侶關係中呈現為家長與小孩。例如,有些夫妻間的對話時常出現以下模式:


「你今天應該做這件事。」(指令)


「我想,你不接受那個建議大概是個錯誤的選擇。」(忠告)


「你這樣不斷批評我,就像你媽媽批評你爸爸一樣。」(分析)


「把那支筆給我。」(命令)

 

「要試著待伴侶如平輩 ,可能是一件令人氣餒的事。我們很容易就會走舊路,又做回討好別人、哀求他人或依賴對方的自己;也可能各持己見,認為道理在自己一邊而與對方爭持不下。有時,要為自己負責任,並將對方視為一起旅行的同伴讓人感到孤寂。但能做到這種過渡的人,將在伴侶關係中得到比親子關係更令人滿足的親密感。」


在伴侶關係中的人,很多時不由自主會想對方是自己的父母,又或把對方作為自己的小孩去管。這種情況在真的已成為家長的伴侶間也很常見。其實,有一種心理治療手法叫reparenting。即某些案主可能在童年時沒能與父母建立互相滋養的健康關係,案主慢慢習慣用對自己不利的模式與人相處,例如逢迎、自己不會也不敢為自己打算等等。到案主長大後,他/她也維持著那種不健康的待人接物模式。


處處碰壁後,他/她去見心理治療師,就是要把治療師當成父母,去試著改正那些不健康的待人接物模式。很理性的人,會去找心理治療師做這件事。但更多時候,很多人在找伴侶時就是沒有明言地要求對方做自己的父母。


在一般的伴侶關係中,二者都是成人,但強烈希望找父母的一方,就是對方好像沒把自己看成平輩,在相處時並沒有尊重自己也是一個成年人,他/她內心潛藏著那股未被滿足的對依附的渴求,往往會讓人在十分不爽的情況下也忍氣吞聲;面對很依賴自己的對方,另一方又很自然地變成了家長,讓關係中的不平等繼續維持下去。


那要怎樣離開困局呢?統統去找心理治療師嗎?當然這是其中一個辦法,不過要面對童年的缺失並去療癒,又談何容易。作為一個開始,可能只是留意一下自己有沒有把對方視為自己父母去討好。或在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時,例如自己付學費去讀進修課程時,有沒有也像當年要問准父母可否選這科,才敢去報名。


相反,一直在做家長的一方,也可留意自己有否因伴侶不聽自己的家長式命令而大動肝火。發現自己這些傾向,就可思考一下自己是否要繼續在關係中扮演這個角色。如果覺得還好,當然就沒有需要轉變。但覺得不好的話,就要試著在日常生活中從最少的事開始換個方式做。

 

《脆弱的關係》這本書裡有一些例子及提案,下次再與大家分享。

 
 
 

Recent Posts

See All

Comments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on No. 4 Pottinger Street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for general informational purposes only. All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provided in good faith. However, we make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of any kind, express or implied, regarding the accuracy, adequacy, validity, reliability, availability or completeness of any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or our mobile application].
Copyright © 2021 Asian Academy of Family Therapy.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