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投稿
- aaftwebsite001
- May 6
- 3 min read
【渣的藝術】
作者:梁雅穎
臨床心理學家

攝影: 阿執司
早前兩篇文章談到媽媽要找回自己、先留意自己的需要,即被問到「即是要自私一點?」這個問題,當然是請教一宮朋友。
「說白了其實是渣一點。」
渣?「所謂渣,就是在我和你的關係中,我會先滿足自己的需要。你看那些渣男不就是這樣?」
即是,媽媽們要當渣女?「對,敢於表達自己的需要,找方法去滿足,也不擔心別人對自己的想法。」
也真腦洞大開。流年冥王星進入我的一宮,既然踫到這個一宮議題,也只好受好友薰陶,身體力行揣摩「渣」的藝術。
我發覺毫不簡單。
要由敏感別人需要,轉變到完全相反:在關係中先滿足自己需要,難度太高了。我先將難度調低一點,學會「繞埋雙手」。
只要別人有需要或眼看他們要走彎路時,我們容易自告奮勇跳出來幫忙或提供建議。原意可能是好的,但不請自來的 (unsolicited) 意見是跨越界線的重要警號。當然,重點是「不請自來」,別人諮詢當然可以回應,未待對方表達需要已經發表意見,就不太理想。
當別人是孩子時,父母大多不捨得讓孩子走彎路,會從自己的經驗過濾出最好的方法,讓孩子照着辦就可以。很多時候,未待孩子思考、經歷,父母可能已經替他處理好種種問題。然而,人是透過自己的經驗學習,直接抄父母的功課是容易成功,但那份成功也索然無味。作為旁人,讓當事人品嚐自己的行為後果,從經驗中學習,可能是對對方的最大幫助。
「繞埋雙手」正正是個應用在親子關係重要的界線訓練。以下是個母子對話的例子,改編自真實WhatsApp 內容:
「明日放學要去校際籃球比賽。那我們是不是要改小提琴班的時間?」
「不是『我們』,是『你』。你通知導師。」
「繞埋雙手」就是要𨤳清自己負責的範圍,不是自己的便交回當事人負責。如當事人是孩子,母親要評估該任務會否超越他的能力,若任務太難,可以考慮提供協助,如教授方法、拆細任務等等。然而,提供協助不是取過 (take over) 任務,孩子的挑戰終歸由他自己面對,初嘗試也許不會完美,但確是孩子訓練一宮的重要一步。
剛開始練習「繞埋雙手」時,簡直覺得自己在當殺人兇手。不付出,不幫忙,或不建議一個我認為聰明一點的方法,就自責得要死。所以,練習「繞埋雙手」其中一個學習重點是如何不被「假性」自責左右。為何說那些自責是「假性」?因為在很多情況下,事情其實不需自己負責,但我們預設了別人不足、別人需要幫忙,投射了自己的責任感,才出現「見死不救」的假象。
再看一個母子對話例子:
「你籃球班完了嗎?」
「完了,正想去吃麥當勞。」
「好的。」
「你不煮飯給我?」
「今晚沒煮飯。」
「OK」
對話中的媽媽沒有因為沒有煮飯給兒子而自責,做到不把別人的事歸究到自己身上。面對孩子的重覆確認,也沒有猶豫,在對話中直接回一板,乾淨俐落。
你我可能未能像例子中的媽媽般爽脆,但渣力也像其他技能,多練習就會進步,慢慢就做到別人的事少理;別人的決定盲撐;別人的花生照食。
一宮的奧義就是不承擔別人的後果,也不承擔別人的因果。 曾聽過損友名言:「你有一份工,我又有一份工。為甚麼我要幫你?」那麼,你有你的命,我也有我的命,大家就各自管好自己的命吧。善哉善哉。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