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讀者投稿

Updated: 10 hours ago

【沉浸「子宮之海」】

作者:梁雅穎

臨床心理學家

攝影:阿執司

說到雙魚座,就不得不提守護星海王星。


本文的探討將會引述英國占星學家及心理學家 Liz Greene 著作 “The Astrological Neptune and the Quest for Redemption” 的中譯版:《海王星:生命是一場追尋救贖的旅程》對海王星象徵意義的描述。


人渴望與他人連結,從孤獨中獲得救贖,占星學中,象徵這份救贖的渴望便是海王星。而人與人第一份連結,便是胎兒與母親的連結,這份連結也正正孕育在「子宮之海」¹中。海水既是孕育生命的泉源,也是消滅個體的威脅。


Liz Greene 在書中比較月亮及海王星對母親的象徵:月亮記錄與母親相關的情緒感受;但海王星反映個體尚未出現的時刻,「象徵了重往生命源頭的嚮往,渴望回歸於水的國度和回歸於子宮的永恆世界,個人意識會消融其中,回到賦予生命的他者之中。」²


以海王星的象徵意義來理解,任何人和他的生命之源,也本是一體。怪不得雙魚座的寶寶跟母體都如此難離難捨。而我用「母體」一字,是因為很多時候,孩子彷彿不當母親是一個個體,而是視母親為自己的延伸,任憑己用。


有位不肯上學的雙魚寶寶,不止不上學,任何人跟他說話也不搭理,眼睛就只是眨一貶,往後腦反一反。下一秒,身邊的代言人便會幫他答話。我們想叫孩子做些甚麼,母親說一句,「你們應該叫不動的了」,孩子自然不就範。母子十分合拍,你知我想怎樣,我也知你知我想怎樣。密不透風的母子,當然擋開任何人,包括爸爸。爸爸怪媽媽溺愛,但愈怪責她只會愈加強母子的聯盟,繼續被擋在門外。連爸爸這個至親也被隔絕,孩子當然無需與任何外界踫撞。得母親,得天下。


這種母子一體,排斥父親的狀況,書中有細緻描述:「這個新生兒的夢想世界還容不下一位世俗的父親,因為母親與孩子的完全融合,會排除任何其他的關係,在我們誕生後的幾天和幾週內,除了母親以外,沒有其他的現實存在,她就是我們的全世界......我們一開始的肉體經驗完全只有母親的身體,而許多小孩也有同樣的幻想,以為父親其實是另一個外人。」³


長大些就可以與母親分開嗎?另一位雙魚寶寶,快要接近成年,不想母親干涉自己的事,渴望有自己的空間,問他想不想獨立,堅定說「想!」好吧,那就訂立目標:自己處理功課、出行。豈料過兩天,媽媽問他要不要放學接送,他卻說「要!」


一直將母體當為己用,雖然很舒適,但也不成長。海王星所象徵的逃避,很多時也在逃避獨立,而獨立自主、面對現實,則是土星的議題,「當我們越想要堅持留在子宮的水域,土星就會變得越可怕。」⁴


可以叫海王星人學習訂立界線嗎?一片汪洋,可以怎樣分界?


家庭治療嗎,改不了當事人,就嘗試從另一個方向介入。雙魚的媽媽不能放手,就叫孩子擁抱自己的責任,謝絕媽媽幫忙;雙魚的孩子依戀保護,就請媽媽學習不幫忙。海水遇到陸地,界線就自然形成。當然,如果父母關係可以改善,爸爸參與更多,盛載母或子的情緒,海水也不至泛濫。能包住「子宮之海」的,還不是皮膚(皮膚是身體與外界的界限,被認為是土星所管)。




1《海王星:生命是一場追尋救贖的旅程》(2015),麗茲 • 格林(Liz Greene),韓沁林譯,心靈工坊文化出版。封底簡介。


2《海王星:生命是一場追尋救贖的旅程》(2015),麗茲 • 格林(Liz Greene),韓沁林譯,心靈工坊文化出版。第78頁。


3《海王星:生命是一場追尋救贖的旅程》(2015),麗茲 • 格林(Liz Greene),韓沁林譯,心靈工坊文化出版。第156頁。


4《海王星:生命是一場追尋救贖的旅程》(2015),麗茲 • 格林(Liz Greene),韓沁林譯,心靈工坊文化出版。第675頁。

Recent Posts

See All

Comments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on No. 4 Pottinger Street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for general informational purposes only. All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provided in good faith. However, we make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of any kind, express or implied, regarding the accuracy, adequacy, validity, reliability, availability or completeness of any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or our mobile application].
Copyright © 2021 Asian Academy of Family Therapy.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