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投稿
- aaftwebsite001
- Aug 25
- 3 min read
【荷爾蒙失調而已?從家庭系統理解產後抑鬱症】
作者:奇樹

攝影:阿執司
數個月前上映的本土電影《虎毒不》,將產後抑鬱症(Postpartum Depression)再次帶入公共討論。臨床上,產後抑鬱的呈現方式,主要圍繞於對育兒的無助感、神經緊張易怒、情緒失控和睡眠困擾。傳統的治療方式通常集中於藥物和個人心理治療,例如使用血清素,或近期獲得 FDA 批准的專門針對產後抑鬱的藥物 Brexanolone。這些藥物在緩解抑鬱症狀上有一定療效,特別是對於中度至嚴重的患者。然而,單純依賴藥物治療並不能解決產後抑鬱的所有問題,因為母親的情緒狀態往往深受家庭系統的影響。在香港這個特殊的社會背景下,年輕家庭面臨著高壓的生活環境、經濟負擔和文化背景,使得產後抑鬱的問題更為複雜。
迎接新生命,所有家庭成員都要面臨角色的調整。夫妻間需要迅速從伴侶過渡到父母,這種身份轉換往往伴隨著期望的落差。年輕父母有機會低估了照顧初生兒的功夫,一時難以適應優先次序大洗牌的生活。丈夫應付整日繁忙的工作,回到家想歇息一下,卻換來妻子埋怨「只顧享樂、不主動幫忙」。然而母親經歷的困難卻是多重的:傳統文化要求母親相夫教子,假定了這是女人「自然地」承擔的責任。但新手媽媽臨盆後還未恢復元氣,奉獻身心來滿足每兩三小時便肚餓的孩子,被迫放棄所有社交或興趣,有時反而羨慕丈夫可以繼續過自己的生活。
在華人文化中,婆媳關係是經營家庭的一大挑戰。許多香港家庭依賴祖父母協助照顧孩子,但這考驗到家庭處理界線的能耐。不同世代對育兒方式的理解可能存在巨大分歧,例如對母乳餵養、早教方式或嬰兒作息的看法,這些衝突容易激化家庭內部矛盾。祖父母可能以經驗為由過度干預,讓母親感到喪失自主性。同時,許多新手家庭會聘請陪月來協助產後護理。專業的陪月可以減輕母親的體力負擔,亦有可能避免上述的跨代正面衝突;不過,如果與家庭成員溝通不良,亦可能引發更多爭執。
香港的獨特社會環境對年輕家庭構成種種壓力,這間接解釋了出生率低迷的近況。身處全球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之一,新生代面臨沉重的經濟壓力。女性對丈夫的經濟依賴,有機會成為潛在的關係隱憂。住宅空間的局限,剝削了家庭界線原有的緩衝區,也有可能深化跨代矛盾。至於香港的「贏在起跑線」文化,使許多家庭從嬰兒出生起就投入到升學的競爭。父母為孩子的未來焦慮,會因為無法達標而感到內疚;安排各種補習或才藝班時怎樣分工協調,誰比誰更「上心」,這些都是每個家庭要克服的挑戰。
夫妻間的溝通失效,往往是由細節累積。經常遇見的陷阱是,將任何說話都聽成攻擊,看不到對方的情感需求,一方越努力表達另一方便越疏離,繼而加劇雙方的孤立感。針對上述的挑戰,家庭治療提供了一套框架,幫助家庭成員重建溝通、分工與支持。比如說,釐清夫妻和祖父母的責任分配,利用家庭系統本身的資源,疏導子系統(subsystem)的衝突。治療室會成為家庭的「安全空間」,治療師協助疏導情緒,從而鼓勵開放溝通,處理積累的深層矛盾,表達和聆聽彼此的情感需求。同時,治療師可以促進家庭成員正面檢討育兒觀,例如放下對「完美家長」的期望,協助父母親適應新角色;減少對於學業競爭的焦慮,專注於孩子的情感發展和親子關係。
系統性家庭治療的核心理念是,個體的心理健康問題往往反映了家庭系統的動態失調。用這個框架理解產後抑鬱的現象,能避免將問題歸咎於母親本人「生理失調」,協助她走出孤單的病患標籤。在溝通和關係上打好基礎,每個家庭成員才能健康成長,這個願景並非誇誇其談!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