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投稿
- aaftwebsite001
- 1 hour ago
- 3 min read
【平等:走進婚姻裡重要的共同語言】
作者: 馬嫊傃
律師,家事調解督導
亞洲家庭治療學院-家庭治療高級證書課程學生

攝影:社欣
在職場上,我們習慣了層級與權力;在婚姻裡,卻需要學會平等與尊重。兩者看似不衝突,但若把職場的上下關係原封不動帶進親密關係,很快就會發現:關係的根基,會在沉默與誤解中慢慢鬆動。
想像一個情景:丈夫曾是妻子的上司,兩人進入婚姻後,角色卻不知不覺延續。妻子繼續習慣性地「安排、打點、遷就」,面對不被尊重的時刻選擇啞忍;丈夫則在關係裡保留了指令式的語態與習慣。一次、兩次,妻子的委屈無處安放,終於學會了安靜。可這種安靜,不是平和,是結冰。
美國心理學家約翰・高特曼(John Gottman)超過四十年的關係研究提出了著名的「離婚四騎士」:批評、輕蔑、防禦、冷戰(Stonewalling)。其中「冷戰」特別值得我們警醒——當一方在說,另一方關起門來不回應、不表達,像一堵厚牆,語言與情感都撞了個粉碎。要強調的是,這不是「一個原因導致離婚」那麼簡單,而是在長期互動中,這些模式會共同推動關係走向崩裂。高特曼也指出,「冷戰」往往是出於自我保護:在感受到反覆的指責、輕蔑與不被尊重後,人會選擇關閉自己,好讓心暫時不再受傷。可惜的是,這種保護,會讓關係失去氧氣。
在結構式家庭治療(Structural Family Therapy)的學習中,良師李維榕博士說過的一句話:「所有東西都是系統性的 (Everything is systemic)」。這句話發人深省。關係中的問題往往不是單一原因造成的,而是雙方或多方互動模式的產物。
「所有東西都是系統性的 (Everything is systemic)」這句話推動我嘗試以這樣的系統觀點來理解每一個案例和經驗。
回到前述的案例,如果從系統角度去看待,就會發現夫妻雙方其實陷入了一種惡性循環。妻子的沉默(冷戰式的退縮)會讓丈夫更加焦躁不安、追著不放,可能以更加批評或指責的方式試圖逼對方開口;而丈夫愈是咄咄逼人、口不擇言,妻子就愈感到不被尊重,因而更加沈默、不願表達。兩人的互動是相互影響、循環往復的——妻子越是築起沉默的高牆,丈夫就越傾向以力度更強的方式敲打;丈夫越是在言語上步步進逼,妻子就越發退縮封閉。如此「此消彼長」,問題並非出在單一一方,而是在於整個關係系統運作的方式出了問題。如果希望打破這個循環,雙方都需要調整步調:想讓妻子減少「冷戰式」的沈默,丈夫就必須放下指責,多給予尊重與耐心;同樣地,想讓丈夫不再責備挑剔、學會尊重,妻子也需要鼓起勇氣說出內心感受,練習更有效的溝通。這正是系統觀點的意義所在——我們關注的是如何改變彼此的互動模式,而不是將所有責任歸咎於某一方。
此外,從結構性家庭治療的觀點來看,這對夫妻的關係結構本身也值得檢視。過往在職場中的「上司—下屬」定位似乎無形中延伸到了婚姻裡,導致夫妻間的權力失衡、平等欠缺。丈夫似乎仍然習慣扮演發號施令的領導者,而妻子則習慣退居順從、壓抑自己的聲音。這種不對等的結構正是孕育前述惡性互動的溫床:一方持續主導,另一方只能選擇退縮,自然難以形成良性循環。因此,打破僵局的第一步,就是有意識地改變這種失衡的結構——學習將「職場的權威」留在門外,讓平等與尊重走進婚姻,建立起夫妻之間全新的互動模式。
也因此,無論婚前的社會地位如何、職務如何、收入如何——一旦走進婚姻,請記得把你們的關係「調回平等」。只有在平等裡,尊重才會自然地生長;只有在尊重裡,人才能夠放心地把真實感受拿出來,等待被看見,而不是被審判。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