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讀者投稿

餐桌上的無聲風暴

作者: 馬嫊傃

律師,家事調解督導

亞洲家庭治療學院-家庭治療高級證書課程學生


ree

攝影:阿執司

晚餐的氣味,是沉默。


在這個被稱為「家」的空間裡,空氣似乎比窗外的夜色還要凝重。爸爸家明、媽媽玫瑰、十七歲的女兒,圍坐在一張漂亮的實木餐桌旁,桌上是玫瑰精心烹調的三菜一湯,卻沒有人真正嚐到食物的滋味。


家明是這個家的引擎,也是風暴的源頭。他用無盡的工作為家庭提供著優渥的物質生活,也將那份來自職場的焦慮與對成功的執著,像影子一樣投射在女兒身上。他開口時,打破了那令人窒息的沉默,卻帶來了另一種壓力。


「女兒,補習班老師說妳最近不夠專心。」他的聲音沒有溫度,像在宣讀一份報告。


女兒的肩膀微微一縮。筷子在碗裡無意識地劃著,米飯彷彿變成了沉重的沙礫。她想說,她累了,被無數的模擬試卷和期望壓得喘不過氣。她想說,她知道自己該怎麼走,只需要一點點空間和信任。但她知道,這些話語在父親面前,只會被解讀為藉口。


「我……」她剛吐出一個字,身旁的媽媽玫瑰便接了過去。


「你就不能讓她好好吃頓飯嗎?」玫瑰的聲音很輕,卻像一根針,準確地刺向家明。「孩子壓力多大,你看不見嗎?」


玫瑰曾是叱吒風雲的職場女性,為了家庭,她收起了自己的光芒,將所有的心力都傾注在女兒身上。她的愛,像溫暖的藤蔓,細密地包裹著女兒,為她遮擋風雨,卻也纏繞得她無法獨自站立。當丈夫的壓力襲來,她便成為女兒最溫柔的同盟,用消極的抵抗和無聲的庇護,與丈夫劃開一條戰線。


爸爸家明的臉色沉了下來,怒氣像即將噴發的火山。「我看不見?我天天在外面拼死拼活是為了誰?妳在家裡,就是這樣教她跟我作對的嗎?」


戰爭就這樣爆發了,在飯菜的香氣中,女兒坐在風暴的中心,父母的每一句爭吵,都像一把利刃,割在她的心上。是我的錯。如果我再優秀一點,他們就不會吵架了。這個念頭,像魔咒一樣捆綁著她。


漸漸地,女兒的世界失去了顏色。她開始失眠,對一切都提不起興趣。在無數個深夜裡,她會覺得,或許自己的消失,才是這個家唯一的解脫。她的抑鬱,像一場濃霧,籠罩了所有人。然而,這場霧的源頭不是她,是整個家。她只是那個最先被濕氣浸透的人。

在這個家裡,愛以一種奇異的方式扭曲了。


爸爸家明的關懷,像一顆遙遠的星,努力地發著光,卻無法將溫暖傳遞到女兒的身上。他與女兒之間,隔著一片由「期望」和「成就」構成的海洋,他站在岸的這頭,大聲地呼喊著指令,卻聽不見女兒在彼岸微弱的回應。


媽媽玫瑰的愛,則成了一座溫柔的圍城。她放棄了自己的世界,便將女兒的世界當成了自己的領地。她與女兒緊緊相依,成為彼此情感的唯一支柱。這份聯盟給了她對抗丈夫的勇氣,卻也讓女兒失去了成長的空間,更讓她與丈夫之間那座名為「夫妻」的橋樑,越發崩裂。

於是,女兒成了那座破橋。父母難以直接傳遞的情感、難以當面解決的衝突,全都繞道經由她來輸送。她的成績、她的未來、甚至她的每一次嘆息,都成了父母之間投擲的武器。她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是一個承載了整個家庭失衡重量的戰場。


如果用一個系統性的眼光 (Systemic Lens)來看,這個的家的「結構」值得關注。這不是誰對誰錯,而是家庭成員之間形成了一種固定的、讓大家都痛苦的互動模式。


良師李維榕博士的老師 - 家庭治療大師米紐慶(Minuchin)會說,健康的家庭,有清晰的界線和次系統。但在這個家裡,夫妻這個最重要的次系統已經失能。家明和玫瑰無法作為一個團隊去溝通彼此的焦慮和分歧,他們的矛盾,繞過了彼此,直接投射到女兒身上。


於是,一個不健康的「跨代聯盟」形成了。玫瑰和女兒站在一起,對抗著家明。這份聯盟,讓玫瑰感覺自己不是孤軍作戰,也讓女兒暫時得到庇護。但代價是,女兒被剝奪了獨自面對父親、學習溝通的機會。母女之間那條「界線」變得模糊不清,媽媽玫瑰的焦慮成了女兒的焦慮,女兒的挫敗也成了媽媽玫瑰的挫敗。


而爸爸家明,則處於一個「疏離」的位置。他用權威和要求來表達關心,卻無法真正走進女兒的內心。這道鴻溝,讓他更加憤怒,也更用力地想控制一切。


女兒,就這樣被拉進了父母的「三角關係」之中。她成了家庭問題的焦點,她的抑鬱症狀,與其說是她個人的病,不如說是整個家庭結構失衡後發出的警報。她用自己的痛苦,無聲地吶喊:「看看我們這個家,看看我們之間發生了什麼。」


療癒的可能,不在於追究誰對誰錯,而在於每個人都願意稍稍挪動一步,去重繪這張早已僵化的家庭地圖,「重組結構」。


想像一個畫面:家明和玫瑰,在一個沒有孩子的週末,重新像戀人一樣散步。他們談論的不是女兒的成績,而是彼此工作或生活中的點滴,甚至煩惱,或是年輕時共同的夢想。他們重新學習,如何在沒有孩子充當翻譯的情況下,聽懂彼此的心事。當夫妻的聯盟重新建立,女兒便不必再被迫選邊站。


想像另一個畫面:玫瑰重新拾起一本她曾經熱愛的書,或者報名一個她感興趣的課程。當她的世界不再只有女兒,當她重新找回「玫瑰」這個名字,而不僅僅是「女兒的媽媽」時,那溫暖的藤蔓便會鬆開,讓陽光也能照進女兒的生命。

而家明,或許需要的,只是放下那份沉重的期待,真正地「看見」他的女兒。看見她已經長成一個亭亭玉立的少女,有著自己的思想和煩惱。或許,他可以試著問一句:「今天在學校開心嗎?」而不是「今天測驗考了多少分?」他會驚訝地發現,當他走過那片期望的海洋,女兒就在彼岸等著他一個溫暖的擁抱。


當父母找到了彼此,當母親找到了自己,當父親找到了女兒,女兒才能真正地「歸位」,做回一個十七歲的女孩。她的痛苦,是這個家發出的求救信號。而當家人讀懂了這封信,風暴終將平息。


餐桌上的沉默依然會存在,但不再是充滿火藥味的寂靜,而是家人之間無需言語的默契與安寧。那時,飯菜才真正有了滋味,家的味道,是愛,也是和解。

 
 
 

Recent Posts

See All

Comments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on No. 4 Pottinger Street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for general informational purposes only. All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provided in good faith. However, we make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of any kind, express or implied, regarding the accuracy, adequacy, validity, reliability, availability or completeness of any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or our mobile application].
Copyright © 2021 Asian Academy of Family Therapy.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