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李維榕專欄

過埠新娘



作者: 李維榕博士

原⽂刊載於信報財經新聞專欄<故事從家開始>

ree

攝影:阿執司


過埠新娘,本身沒有任何不妥,但是這名詞對我來說,總是帶着一種辛酸。這天我正在主持一個有關家庭關係的講座,有參加者問我,你有沒有遇到從大陸來港的妻子問題?應該怎樣處理?


從大陸來港的妻子有什麼問題?為什麼需要處理?這讓我想起兩天前所見到的一個家庭,他們是因為孩子難教而找我們。但是孩子問題,可大可小,很難用一句話來涵蓋。當你有機會看到整個家庭時,才可以看到孩子的問題有多嚴重。


大女兒十一歲,小兒子八歲。每當女兒有不如意時,就會大聲叫喊,甚至開口大駡。例如她不想參與我們的討論,只想玩手機。這麽簡單的要求,她卻是以完全失控的尖叫來表達。直到手機到手,才安定下來。


父母完全沒計可施。母親只是不停地安撫她;父親就更加無奈,他每次想幫手,只會引來女兒更大的反抗。在她冷靜下來的時候,她曾向母親表達對父親的不滿,尤其抱怨母親為何要如此吞聲忍氣。弟弟坐在一旁看着,坐立不安,身體上下跳動。


這是一種讓人十分焦慮的家庭氣氛,女孩的叫聲遠遠超出常人耳朶可以忍受的頻率。每個家庭都會散播出有其獨有的氛圍,有的讓人如浴春風、身心愉快,有的卻讓你戰戰兢兢,如臨大敵。


很多人都會認為這是管教不當的問題,但是有什麼事情會讓一個大孩子如此失控?恐怕不只是管教那麼簡單。慢慢才明白,孩子的母親是過埠新娘。婚姻由上一代包辦,主要是婆家想找個人來照顧他們的兒子。夫妻的處事能力真的有很大差異,妻子說:「我並不祈望我們之間會很浪漫,但是起碼不要給我帶來太多困難。沒有一件事是不讓人煩心的。」


雖說是為了孩子的問題而來,但是很快就發現,最讓妻子頭痛的其實是丈夫。她與丈夫對話,就像對孩子一樣,每一句都是在糾正他的行為。她說話伶俐,丈夫完全不是對手,只有像個犯錯的孩子,不停認錯,「我會改過的,不會再犯了。」但是跟着就大發牌氣,讓全家人都對他反感。


丈夫其實很愛孩子,尤其小兒子,一心想教他功課。他在國外長大,自認英文不錯,很想親自教孩子英文。他深情的對兒子說:「這會給我很大的成就感,我是有能力教你英文的!」


我原想這也是促進父子關係的好機會,趕快把母親拉開,給父子騰出空間。沒想兒子見到父親走近,輪到他開始大叫,父親被他的行為嚇得不知所措。我也嚇了一跳,不知道這樣是否會給孩子帶來更大創傷。好在他一邊叫,一邊還能保持清醒,我們給他整理書包讓他準備離去時,他還可以明確地指出什麼是屬於他的東西。可見孩子的尖叫,都是特別針對父親。


很快就看到,孩子對父親的拒絕與他們對母親的憐惜是成正比的。看着母親那種充滿委屈又不耐煩的夫妻互動模式,孩子分明為她抱不平。父親並非對家人不好,只是沒有能力應付各種人際關係的壓力,不知道如何與人應對,習慣地以自己為中心,把身邊人都得罪了。


父親一心想接近孩子,但是孩子只感受到母親的悲哀和不甘心。母親分明是個很有能力的人,卻成為丈夫的褓姆,一個萬分不情願的褓姆!


起初我還滿懷希望地想把夫婦兩人拉近一點。但是孩子的強烈反應讓我明白我們看到的只是表面行為,這一段婚姻必有太多難言之隱。連母親都知道:「孩子的問題是過份壓抑的結果!」 誰的壓抑? 當然是母親的,只是透過孩子來表達而已。怪不得很多專家教導他們的教子技巧都派不上用場,母親又怎能制止這些為她的不幸而抗議的戰友?父親只知道母親不讓他接近孩子,他又怎能明白妻子與孩子都是為了他的無能為力而不能動彈?


並非所有夫妻關係都一定可以圓滿收場,對一個女性而言,這種夫妻關係是會讓人窒息的。她以為為了兒女自己可以忍受,結果是孩子都在為她而尖叫。對父親而言,他已經習慣性的依賴妻子的照顧,即使把自己變成她的第三個孩子也無計可施。而且不管身旁發生什麼事,他也只能以孩子的心態去處理,而偏偏這也是孩子無法尊重父親的主要理由。


妻子終於面對自己的困境,不再以各種理由隱瞞心態,她問:「那麼我可以怎樣辦?」


真的不知道她可以怎辦!在那一刻,我們都感到人生的無奈。也許不應該稱她為過埠新娘,任何女性處於如此景況都會策手無策。當然她可以選擇離開,或留下;選擇不做丈夫的褓姆,做個開心快樂人;選擇發展自己的潛能,不是一昧逆來順受。但是談何容易。我們還沒有談得深入,女孩又開始尖叫,催着要回家,也許她對前景根本無望,不斷叫停。


這一家四口,每個人都以自己的方式求救。而有些社會現象,卻背負着太多前因後果,一環扣一環。這只是過埠新娘的一個例子。

 
 
 

Comments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on No. 4 Pottinger Street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for general informational purposes only. All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provided in good faith. However, we make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of any kind, express or implied, regarding the accuracy, adequacy, validity, reliability, availability or completeness of any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or our mobile application].
Copyright © 2021 Asian Academy of Family Therapy.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