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維榕專欄
- aaftwebsite001
- 4 days ago
- 4 min read
到比利時去
作者: 李維榕博士
原⽂刊載於信報財經新聞專欄<故事從家開始>

攝影:阿執司
我在大學時代,就到過布魯塞爾Brussel,那時在英國上課,一有時間就以各種方法到歐陸旅行。還記得那個深夜,我與當時還是男友的丈夫,架着一輛老式Renault 一路噴着煙而來。突然發現來到一個金色的中世紀廣場,四處無人,好像突然去了另一時空。當時的震撼,讓我一直沒有遺忘。
因此,當他們請我來做培訓時,我一口氣就答應了,也不管他們是何方人物。來了才知道,他們代表比利時和荷蘭兩個不同國家的三個家庭治療機構。兩年前在義大利看到我對孩子工作的報導,覺得很能配合他們的理念,就計劃一起合作把我請來。
我們在東方的理念,怎麽配合兩個西北歐國家的運作?他們反問:「我們的夫婦不吵架嗎?我們的孩子不關注父母嗎?」
我想起我們剛剛在日本舉行的亞洲家庭治療學院年會,很多東方的參加者都說,我們與歐美是很不一樣的。怎麼不一樣?卻沒有人說得清楚。
有趣的是,老遠的來到比利時,反而被當地認為我們有太多共通之處。當然,如果我們的家庭是那麼不同,他們也沒有理由請我們來做培訓。可見什麼是真理,全靠你站在什麼位置看事物。
說起到國外做培訓或者主持工作坊,我最喜歡的是去英國,因為那裏的同僚較多,他們一般都不只找你來幫忙教學生,反而會自己親身體驗。既然是同僚,甚至跟隨同一老師,當然第一件事就是看看這些年來你有沒有長進。他們也不是只來捧場,而是真鎗實彈上場。我們會互相挑戰、互相批評,但是也會為彼此的突破而鼓掌,畢竟這不是一個容易掌握的行業。我們白天工作,晚上喝酒、看舞台劇,有說不完的話題,我每次到訪都破例地不住旅館,而是住在他們家中。沒有中西的分別,只有對人際關係的好奇和探索,以及對同出師門的懷念、分享。
時移世易,這些同僚都逐漸退休了。這次到比利時,倒給我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因為除了給大會主持工作坊,還要提供一個專為老師而設的「大師班 master class」,既然是大師級的人物,為什麼還要上課? 關鍵就在這裡,一個專業的發展,是需要不斷的打磨和突破的,大師輩人物更需要不停互相砌磋,可惜近代已經很少有人主辦大師班,還是來到這個對心理治療有較深傳統的地方,才讓我重新燃起一些過去的火花。
我是有點受寵若驚,好在對於真正有經驗的人,他們並不需要你教導什麼,只是希望你能啟發他,能否擦出火花,全憑人際互動之間的牽動。我們的主題是孩子及青少年的家庭工作,我們一方面用真實的案例作示範,一方面請參加者投入孩子的經驗,重新經歷孩童時代一些久已遺忘的情懷。
童年時代並非一定如傳說中的無憂無慮。所有孩子都會經歷很多不如意和無奈,尤其是家庭關係的衝擊,才成長起來。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單存在落後國家,幾乎每個先進國家,都存有隱憂。要改善孩子的精神健康,就需要明白孩子的心態;他們對家庭的關注、投入及找尋歸屬感,以及他們怎樣用奇怪的方式來表達心中的焦慮,包括發病。但是大部份大人(包括治療師)都忘了自己曾經是孩子,必須返璞歸真,才聽得明白孩子的語言。
當你聽懂孩子的語言並且加以擴大時,你就會發覺孩子的聲音是沒有國界的,即使語言及表達方式不同,本質卻是大同小異。
我們在密切的交流下共處數日。臨別時,發現本來的大圈子很自然地變成一個小圈子,把彼此的距離縮到最短,大家擁抱說再見。
離開會場,才有機會真正遊覽這個國家。但是有了前面幾天的經驗,感覺上好像多了一份熟識感,再也不是旅遊心態。
比利時和荷蘭,都是多民族的國家。他們的方言,混合了荷蘭語、法語和德語,交談起來十分混雜。他們自己卻操作自如,怪不得他們的家庭治療文化可以如此包容。
比利時也是個愛甜食的地方,四處都是巧克力和烤餅,讓你充滿甜意。幾個大城市都有其獨特的中世紀廣場。重訪Brussel 大廣場時,也是晚上,四周的中世紀建築同樣金碧輝煌,只是人山人海,滿是遊客。從多年前一次驚艷之旅,至今日的舊地重遊,人事全非。想當時背着背囊上天落地,如今卻跌跌撞撞,但人不能只懷念過去,辜負了眼前好風光。途中也遇到一些新經驗,讓我念念不忘。
一是在路上找到一間農莊餐廳,享受到一頓巧奪天工的午餐。二是在一間叫St. Bavo 的主教座堂裡找到一幅叫〈上帝的羊〉的祭壇畫。這畫經歷了兩次大戰的洗禮,也是被偷竊得最多次的一幅名畫,至今有些部份還沒有找回。
從畫中一只羊的頭部開始,一直延展出整個千軍萬馬的場面,夏娃和亞當也在兩旁守望。我在那暗室坐了很久,不由自主也進入了眼前的時空,讓我心靈震動。
這就是我的比利時之旅。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