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李維榕專欄

Updated: Mar 9, 2022

孩子的最大悲劇

作者:維榕博士@砵甸乍街4號


ree


這父親說:「我與妻子的教育方式不同,我認為教孩子不用那麼緊張,應該讓孩子自己處理學業,她卻一步也不放鬆,什麼都幫着孩子。」

母親聽着,卻是把頭別向另一方,滿面愁容。

現在孩子出了問題,要死要活。人人都說是父母管教太嚴,在功課上給孩子帶來太大壓力,孩子自己也十分贊同。於是所有人都達到一致結論,就是孩子的問題來自承受不了學業上的壓力!

以上的情境,我在臨床工作上幾乎每天都會碰到。由十歲八歲,以至十八九歲,這些孩子因為各種問題,憂鬱、焦慮、自殘、以至自殺,引起學校和父母的關注,才前來尋求家庭治療。這些父母往往很自責,認為自己因為太過緊張孩子學業的成績,以至造成孩子的壓力,又或者後悔自己說不夠鼓勵的話,只會罵孩子等等。

我們很容易就把這當作一種純屬親子的問題,只要減低壓力,增加溝通就成。

但是如果從家庭關係去了解孩子問題,一層一層揭開這個父母子女三人的關係層次,就會發現問題並非表面所見那麼簡單。例如上述那個小片段,很快就發現父親雖然為孩子說話,孩子並不領情,反而處處護着母親;而母親雖然沒有反駁丈夫,但是神情落寞,眼角泛淚。連女兒都說:「當醫生說我有憂鬱症時,我第一個意念就是,怎麼是我而不是媽媽?」

很多父親都不明白:明明是母親的管教方式不妥,怎麼孩子反而對抗自己?因此更是據理力爭,結果即使有理在手,也愈發被孤立。

答案很簡單,被怪責的妻子一定心情不爽;而孩子看到母親鬱結就必然憂心,甚至會為母親打不平。長年如此,就形成一種惡性循環,欲罷不能。父親想接近孩子,最好還是尊重孩子的母親。怪不得愛情專家吳敏倫的名句就是:老婆一定是對的!

我在探索孩子發病的因由時,往往都會像剝洋蔥一樣,一層層去了解,發覺剝到底層,孩子最關注的,始終是父母的不和。無論父母怎樣解釋或隱藏,孩子都有能力察覺,甚至因為父母的否認,他們變得更敏感、更有偵查能力。我所見的這些孩子幾乎全部都擔心父母的婚姻過不下去,年幼的孩子尤其會問:我不知道到時要跟誰才好!年紀稍大的往往會說:即使是朋友在一起,也不應該那樣互相折磨,他們怎能這樣生活下去?

問題是,大部分的孩子,都不容易如此表露無遺。他們只會以各種行為和病徵來表達,只有在家庭探索的過程中,面對父母的爭執模式,才會觸景生情,一步步流露心底的聲音。最糟糕的是當他們發現自己出現問題,才有能力把分歧的父母聯結起來,他們就更難痊癒,因為孩子的問題解決了,父母就再也無需合作。加上長期把精力投資在父母那解決不了的矛盾上,處理外界的能力就難以發展,在心理或自主能力上,都無法脫離父母。無論他們對問題的理解能力有多敏銳,一回到家裡,就變成一個小嬰兒,讓父母不得不繼續把他們當病人來照顧。我的案例中有很多成年人,就是這樣長年靠藥物維持,與母父唇齒相依,難以脫穎而出。

最近見到一個青年人,因為情緒失控,說要尋死,嚇得家人趕忙把她送入醫院。恰巧碰上假日,醫生放假,她被困在精神病院,求助無門,又生氣又害怕。這個經驗讓她深深反省,終於向父母坦白說出心事。內容不同,但是父母與孩子的牽制卻是同一模式:父親痴心女兒,怪母親管教不善;女兒為母親出氣,拒絕父親。三人如此你追我避,沒有一個人活得順意。

女兒的發病,讓一家人有機會重新整理兩代關係的千絲萬縷。她說:「也許應該感謝我的憂鬱症,讓爸爸媽媽和我都必須面對多年來的一直不肯面對的問題!」

別的孩子就不一定這般幸運,他們的心結,往往沒有及時獲得適當排解,他們的病情就成為全部人的焦點;一旦習慣了扮演病人的角色,從此就與父母難分難解。

我們處理這種孩子問題,一般都是盡快提升他們的能量,發揮他們正常的地方,而不是強調他們的病態。當然,孩子有自殺或自殘趨向,誰都會怕出事。正是這個關鍵時刻,因為太害怕他們把持不了,就會日夜監視,甚至與青年人同床。漸漸成為習慣,父母和孩子都失去自我空間。這種情況下,我們往往都會激發孩子不要消極接受,甚至鼓勵他們反叛,因為青年人要成長,就必須具有擺脫父母的能力。

青年人的最大悲劇,就是離不開父母!很多已經成功出國留學的孩子,也會千方百計回家來,只有在父母的照顧下,才感安全。也不知道是滿足父母的需要,還是孩子的需要!

一位少女的父親對我說過:「那天我帶女兒到醫院去取藥,看見另一個父親帶着一個三十多歲的病人,形影不離。我害怕如果沒有改變,這是我與孩子未來的寫照!」

他的擔憂,並非全無道理!

 
 
 

Comments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on No. 4 Pottinger Street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for general informational purposes only. All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provided in good faith. However, we make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of any kind, express or implied, regarding the accuracy, adequacy, validity, reliability, availability or completeness of any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or our mobile application].
Copyright © 2021 Asian Academy of Family Therapy.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